8月23日,又是一个周六,潍坊市荣军优抚医院的厨房里一派热闹景象。韩星英和其他志愿者默契配合,说笑间,几盖帘饺子已码得整整齐齐,只待送到养老院老人手中。这场周六的爱心之约,已持续了十年。从2008年第一次为灾区寄去物资,到2015年发起成立潍坊彩虹公益服务中心,再到如今带领上千人践行公益,十余年间,韩星英在志愿服务道路上坚定前行,将一份份爱心化作千万次温暖的奔赴。
□文/本报记者 周晓晴 图/受访者提供
从受助者到“点灯人”
1979年,韩星英出生在峡山区王家庄街道一个普通农家。因地势低洼,雨季的涝灾让当地“十年九不收”,“辍学”两个字是她少年时躲不开的阴霾。
转机出现在她十多岁时:潍坊市区一家爱心单位捐助了一台绣花机,让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得以勉力支撑。自此,一颗“公益”的种子悄然埋入她的心田。
2008年,已参加工作的韩星英得知同事在为四川困境儿童寄送书本、文具,内心深受震动,便主动要求参与其中。那是她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公益不是远在天边的事,而是伸手就能做到的暖。此后,她先后加入多个义工组织,积极参与助学、助老、助残等公益活动。2015年9月,她作为发起人之一,注册成立了潍坊彩虹公益服务中心。
“韩阿姨,您让我们知道,再难的日子,也有人在后面托着我们。”青州姐妹俩小雪和小想的感谢信里,写满了对韩星英和志愿者托举的感谢。2012年,韩星英第一次走进姐妹俩的家:土墙斑驳,却贴满了奖状。父亲早逝,母亲打零工供她们读书,学费已欠了半年。她当场掏出身上所有的现金,又和志愿者定下约定:定期送助学款、每学期家访、逢年过节送文具……如今,姐妹俩都考上了大学,开启了新的人生篇章。
比物质资助更动人的,是她对“心”的关照。临朐女孩小季因脸上大片先天胎痣,常年低着头走路。2012年走访时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韩星英与志愿者努力争取“爱心橡皮擦”项目支持,积极协调潍坊市第五人民医院,为小季争取到免费激光治疗的机会。2019年彩虹公益年会上,17岁的小季抱着一束花来到现场,她的变化让志愿者喜出望外。
把敬老当成生活日常
每周六清晨,韩星英的闹钟总会准时响起。无论前一天为公益项目忙到多晚,她总会准时出现在养老院门口。十年间,从潍坊市荣军优抚医院到昌邑市围子街道滨河养老院,7000余人次志愿者的脚印,从没辜负过一个周六的晨光。
2017年启动的“多看一眼 助你平安”项目,藏着她对老人最深的牵挂。每两个月,志愿者就会分片包干,敲开独居老人的门,进门先看厨房——煤气灶旋钮是否归位,软管有没有裂纹,抽油烟机滤网是否干净;再查卧室——药盒上的有效期用红笔圈出来,降压药按早中晚分好放在托盘里,电线插板旁绝不留易燃物。
重阳节前的“暖心煤”,是韩星英坚持了十年的约定。每年初秋,她都会算好临朐山区以及潍城、坊子、昌邑孤寡老人的用煤量,带头捐款3万元,为老人购买煤炭。
如今,养老院的老人都把周六当成“团圆日”。有人早早就起来等在门口,还有人把舍不得吃的瓜果、零食,悄悄塞给年轻的志愿者。
从“一人行”到“万人助”
韩星英深知,公益的力量在于汇聚与传递,从“一个人”到“一群人”,才能释放更大的能量。2015年9月,她作为主要发起人创立潍坊彩虹公益服务中心,坚持党建统领、公益同行,探索“党建+公益”新路径。
如今,这个最初只有7人的小团队,已会聚起375名注册志愿者、1200余名活跃志愿者,累计投入资金物资超1400万元,开展活动738次,带动7万人次参与,志愿服务时长超12万小时。
在她的带领下,彩虹公益的版图越扩越宽:“晴暖彩虹 和美乡村”项目为农产品义卖搭桥,量身定制帮扶计划;“冬日暖阳”捐赠取暖用煤、双节走访慰问困境家庭已成常态;连续六年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大型节水宣传活动,将绿色理念播撒进城市肌理;“虹卫朝阳 青春护航”项目将防溺水、禁毒、交通安全教育送进校园,受益师生达20万人次。
熟悉韩星英的人知道,她的公益底气还来自另一个身份——潍坊市旭龙工业用呢有限公司负责人。这家年销售收入超2000万元的企业,吸纳了40多名下岗职工和农村劳动力。“办企业是为了糊口,做公益是为了安心。我不过是把当年受的暖,换种方式还回去”。
这些年来,韩星英获得过“潍坊好人”“全市先进公益个人”等诸多荣誉,彩虹公益也成为我市“5A级社会组织”,但她总说:“荣誉是给团队的,我们不过是做了该做的事。”韩星英和她的伙伴们,正用日复一日的坚持,把“志愿之城 温暖潍坊”的底色,擦得愈发鲜亮。而那道由千万份爱心织就的彩虹,也正跨越山海,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