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堡垒村铸就“陈家连”抗战传奇
日期:08-25
□本报记者 王鲁萍(本版图片均由北台头村提供)
寿光市台头镇东北隅,益寿河碧波荡漾,河西畔的北台头村,有着一脉赓续的红色基因,是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声名远播的“红色堡垒村”。早在1924年,距此约4公里的张家庄村诞生了山东省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中共寿广支部,当地革命火种自此点燃。同年年底,北台头村党小组成立。1925年春,北台头村党支部正式建立。
1934年秋,陈少卿、陈耀三、陈纪明先后回到寿光,以教员身份为掩护在此开展活动。1935年2月,陈少卿、陈纪明恢复建立北台头、马家庄等村支部。1936年8月,中共寿光县工委在北台头村建立,陈少卿任书记,直属山东省委领导,10月改称中共寿光县委,结束了寿光三年多无县委的局面,这是自1933年山东省委遭到严重破坏后,鲁东地区重新建立的第一个县委。
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之际,北台头村早期党组织一经建立便主动扛起使命,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建立农会、群众组织,成立“陈家连”,开展敌后游击战等,带领村民与侵略者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北台头村也因此被人们赞誉为“红色堡垒村”。
1939年农历正月初十,驻寿光县城的日军在北台头村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北台头惨案”,侵略者冲进村内烧杀抢掠,全村房屋被烧毁,死伤者众多。然而,这场劫难并未吓倒村民,反而激起了他们对侵略者的仇恨,在共产党员、青救会员和民兵积极分子带动下,村里掀起不做亡国奴、参加八路军、上前线杀敌救国的热潮。
1940年10月底,山东纵队一支队派马冠三、褚方玉等人带领扩军工作团回寿光动员青年参军。北台头村因党组织建立较早、群众基础好,成为扩军工作的重要地点。褚方玉分工负责北台头村,他干脆住在村党支部书记陈家吉家,以便开展工作。
村党支部在陈家吉家召开全体委员会议,研究部署动参工作。会议决定,支部委员分头做好进步青年的思想发动工作,随后召开村民大会公开动员。会后,支部委员深入重点户,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经过近一个月的宣传发动,已有一批进步青年要求报名参军。扩军工作队和村党支部根据动参工作的进展情况,随即决定召开一次全体村民动参大会,全村总动员,掀起报名参军的热潮。
11月中旬,村西头小土坡前,北台头村全体村民动参大会召开。大街两侧贴满“打倒日本侵略者”“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标语。会上,褚方玉、陈家吉及村青救会负责人号召热血青年参军。抗日战士的英勇事迹感动村民,会场上群情振奋,许多青年当场报名。
11月底,正式报名参军开始,北台头村出现“父母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上战场”的情景。村党支部书记陈家吉、共产党员陈怀宝带头报名。陈黎山新婚不久,其妻张桂英带头送郎参军;陈恩平、陈家庆、陈建元三人的妻子虽已怀孕,仍支持丈夫参军,并再三叮嘱不要惦记家里,安心在部队作战……
经过筛选,最终40余名青年获批参军。扩军工作队决定将人员编成一个新兵连,因参军青年全部姓陈,故暂定名为“陈家连”,并任命陈家吉为连长、褚方玉为指导员、陈怀宝为副连长、陈善南为文化教员。
北台头村一次动参组成的“陈家连”就这样光荣地诞生了。“陈家连”组建后,集体统一行动,他们学文化、讲形势,学习军事知识,进行初步训练。每到一村,便贴标语、找青年谈心,号召青年参军。翌年农历正月初八,“陈家连”告别父老,奔赴抗日前线。他们星夜兼程150多公里,7天后到达莱芜金水河,编入山东纵队一支队。
此后,“陈家连”的战士们跟随部队出生入死,英勇作战。有的为革命献出生命,有的光荣负伤,有的成长为优秀指挥员。北台头村也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动参模范村”的光荣称号。
今日的北台头村面貌焕然一新,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村民们继承和发扬红色精神,正迈着坚定的步伐,奔向乡村振兴的美好明天。这个有着光荣传统的“红色堡垒村”,将继续在新时代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