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瑞荣
翻开美国作家贝蒂·史密斯创作的长篇小说《布鲁克林有棵树》,最先触到的不是华丽的辞藻,而是20世纪初纽约布鲁克林贫民窟里粗粝的生活气息:拥挤的出租屋、勉强果腹的面包、父母为生计奔波的疲惫,还有小女孩弗兰西在贫穷里挣扎着生长的模样。可就在这样满是尘埃的日子里,贝蒂·史密斯却让一棵天堂树扎了根,也让成长与希望有了最动人的注脚。
弗兰西的童年是被贫穷裹挟着的。父亲约翰尼是个爱唱歌却总失业的酒鬼,母亲凯蒂要打几份零工才能撑起家,她和弟弟尼雷要靠捡破烂换钱买课外书,连一块完整的生日蛋糕都是奢望。但作者从不用苦难贩卖同情,反而在细节里藏满温暖:父亲会用沙哑的嗓音为女儿唱摇篮曲,在圣诞夜用仅剩的钱买一颗星星糖。母亲凯蒂看似严厉,却在深夜缝补衣物时悄悄给孩子讲故乡的故事。姐弟俩在屋顶上分享偷来的野樱桃,连那棵从墙角钻出来的天堂树,都成了他们眺望远方的伙伴。这些细碎的美好,像暗夜里的星光,让贫穷的日子有了温度,也让弗兰西始终怀揣着对更好生活的期待。
这本书最动人的,从来不是“逆袭”的爽感,而是弗兰西在困境里的不认输。她知道读书是唯一的出路,就每天雷打不动读一页《圣经》、一页莎士比亚,用捡来的粉笔在墙上练习写字,把图书馆的每一本书都视为通往新世界的船票。面对老师的偏见,她用优异的成绩证明自己。父亲去世后,她主动辍学打工帮母亲分担,并坚持自学,最终考上大学,把贫民窟的日子远远甩在身后。可弗兰西的成长,从不是“逃离”布鲁克林,而是带着这里的印记继续前行——她记得母亲的坚韧、父亲的温柔、天堂树的顽强,这些从贫穷里长出来的力量,成了她一生的底色。
合上书,总会想起书里那句“活着,奋斗着,爱着我们的生活,爱着生活馈赠的一切悲欢,那就是一种实现”。布鲁克林的那棵天堂树,只是在砖缝里拼命扎根、在风雨里努力生长的普通树木,就像弗兰西,像无数在困境里挣扎却从不放弃的普通人。这本书没有教我们如何打败贫穷,却教会我们如何在贫穷里保持体面、守住希望,让自己的生命像那棵天堂树一样,哪怕生在尘埃里,也能向着阳光,长得笔直而茂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