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蜜薯种出大名堂 致富路上伴“薯”光
日期:08-21
版面:
07版: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村有好戏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周晓晴 通讯员 陈思怡
刚刚入秋,临朐县九山镇聚粮村层层叠叠的梯田上泛起翠绿的波浪,蜜薯叶在山风中轻轻摇曳,很快将迎来丰收季。沿着蜿蜒的柏油路走进村里,白墙红瓦的农家小院依山而建,一辆辆小汽车停在门前。谁能想到,这个生机勃勃的村庄,几年前还是个村集体年收入不足10万元、守着山岭薄地过日子的穷山村?
名为“聚粮”,守着山岭薄地、“看天吃饭”的聚粮村,粮食收成却十分有限。2021年,村党总支书记李军带着村民代表,先后赴临沂费县及烟台市农科院考察、学习。在与专家的深入交流中,他们敏锐地发现:聚粮村的沙土地竟是优质蜜薯喜欢的土质,再加上清冽的山泉水,这些都是种植蜜薯的有利条件。“蜜薯易成活、好管理、产量高,咱们这山水,种出来的蜜薯保准甜!”在村民大会上,李军提出种植蜜薯的想法,却招来一片反对:“祖祖辈辈种玉米、小麦都没富,种这稀罕玩意儿能行?”
面对质疑,李军没有多辩解,而是自费承包了8亩地,从育苗、栽种到灌溉,跟着农技专家一点点学。他把村旁聚粮崮的山泉水引入田间灌溉,用有机肥改良土壤,秋收时节,当一堆堆蜜薯从沙土里刨出来,亩产2000公斤的消息传遍了全村。更让村民们意外的是,通过与农业企业签订的订单,这些蜜薯创收达12万元。看着李军开启致富路,曾经皱着眉头的农户纷纷竖起大拇指:“李书记,我们跟你干!”
土地不会辜负用心人。第二年,聚粮薯业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党支部+合作社+村级田园”的模式迅速铺开。村里把村民的零散土地集中起来,统一规划种植蜜薯,还新上了两条现代化生产线,将新鲜蜜薯加工成蜜薯干、蜜薯煎饼等产品。金黄软糯的蜜薯干装进印有“聚粮崮”商标的礼盒里,身价翻了几番,仅深加工一项年产值就突破20万元。村民石美峰捧着刚出炉的蜜薯干笑得合不拢嘴:“以前种玉米一亩地挣几百元,现在加入合作社种蜜薯,加上分红一年能多挣两万多元!”
“好戏”唱得响,还得有“新花样”。聚粮村抓住当地政府扶持特色农产品拓展销路的政策机遇,在村头搭起了“云上直播间”。翠绿的蜜薯田埂间,村民们拿起手机当上了主播,镜头里是堆成小山的蜜薯礼盒,屏幕上不断跳动的订单数字,让深藏大山的优质农货插上“翅膀”,“飞”向全国各地的餐桌。县商务部门为农民主播量身定制培训课程,从直播话术到包装设计手把手教学。
“线上引流+线下体验”的创新模式,让聚粮村的蜜薯名气越来越大。每到周末,游客循着新修的环山路而来,在蜜薯田里体验采摘乐趣,临走时后备箱塞满蜜薯制品。曾经闲置的老屋被改造成加工场,斑驳的墙壁爬满翠绿藤蔓,成了网红打卡点。村民的土坯房换成了新民居,柏油路上跑起了观光车,村里的笑声越来越甜。2022年,聚粮村集体年收入突破60万元,一举摘掉了“穷帽子”,成了远近闻名的共同富裕示范村,“聚粮”的村名终于变成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