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潍坊晚报

追寻英烈革命足迹 铭记忠魂热血丹心

日期:08-21
字号:
版面:04版: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上一篇    下一篇

□文/本报记者 王鲁萍 图/东耿安村提供
  昌乐县五图街道东耿安村,是昌乐早期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活动地之一。这座村庄的泥土里,深埋着“全家干革命,一门二英烈”的红色记忆,那便是当地著名的革命家庭——刘焕彩一家。这个家庭的兄弟5人中,有4人参加中国共产党,其中刘焕彩、刘焕奎兄弟是该村早期的中共党员,先后为革命事业献出年轻的生命。循着历史的脉络,我们走进这座红色村庄,重温那段饱含热血与牺牲的峥嵘岁月。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在西北军冯玉祥部任骑兵团副团长的刘焕彩,经朋友介绍秘密入党。1926年8月,他与奉党组织指示回昌乐开展工作的孟繁锷一起,向贫苦青年农民宣传共产主义,培养先进分子,其中就包括其三弟刘焕奎。1928年9月,刘焕彩不幸被捕,获释回乡后建立中共耿安支部并任书记,还以旭日烟社为掩护,推动周边建立3个党支部,发展党员22人。1932年8月,反动军警包围烟社,刘焕彩发现异常逃出后辗转至济南、郑州,投身京汉铁路工运,1933年秋在组织武装暴动时牺牲,年仅44岁。
  旭日烟社被破坏后,昌乐陷入白色恐怖,党组织被迫转入地下。刘焕奎却从未动摇,不久他从潍县秘密返回,与昌乐党组织负责人赵西林联络继续革命,他家成为秘密联络点,妻子负责站岗放哨、筹备食宿,共产党的传单从这里印出,传遍昌乐大地。
  1938年1月,日军侵占昌乐城,昌乐县长王金岳弃城南逃。日军在铁路沿线和重要集镇建立8处据点奴役百姓。为驱逐日军,刘焕奎写标语、撒传单宣传抗日主张,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当年6月,他代表昌乐党员和群众写信,恳请在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工作的赵西林、刘慈源回昌乐领导抗日武装斗争。经八支队同意,二人返回后组建抗日救亡团,不到3个月便发展至500余人,遍及十几个村子。
  1938年9月,八支队派遣庄少云、郭家瑞到昌乐,协助筹建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第二十九大队。刘焕奎成为组建部队的核心成员,在他家多次召开秘密会议,传达八支队指示,研究组建二十九大队的具体事宜。1938年9月13日夜,二十九大队在刘焕奎的场院里正式宣布成立。他带领本村抗日救亡团团员,携带土枪、大刀首批入伍,并发动群众捐献粮食、安排食宿,东耿安村成为二十九大队的重要活动基地。二十九大队成立后,与日军展开数次激战,为当地抗日斗争注入了强劲力量。
  1940年上半年,国民党昌乐顽固派张天佐推行保甲制度,暗杀了50余名党员和群众。当年11月8日,刘焕奎奉上级指示前往临朐根据地参加干部训练班,回家向妻子告别时,面对妻子的担忧,他坚定地说:“天下是打下来的,地是一寸一寸夺来的。如果我牺牲了,你把孩子拉扯大,接过革命的班。”当晚下半夜,张天佐部的保安团包围了刘焕奎家。刘焕奎毫无惧色地走出来说:“不用捆,我自己会走,革命者不怕死!”行至村头,他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敌人惊慌开枪,刘焕奎壮烈牺牲。
  如今,“全家干革命,一门二英烈”的故事仍在昌乐大地传颂,刘焕彩一家干革命的赤诚、不怕死的勇毅,早已融入东耿安村的血脉,成为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