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之后,暑气并未立刻消退,“秋老虎”继续发威。此时昼夜温差渐大,暑热余邪与渐生的秋燥交织,人体易受“夹湿、蕴热、伤燥”之扰。那么,如何遵循中医“天人相应”之道,做好防护?对此,记者采访了潍坊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刘焕玉。
□本报记者 王路欣
规律起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秋老虎”持续的时间段,白天仍有盛夏余威,动应避开烈日时段,午后可适当午休片刻,以恢复体力、避开暑热。建议早睡早起,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呼应阳气的舒展,让身体与自然节律同步。
需要注意的是,不可贪凉,直吹空调,空调温度应不低于26℃。
此外,通过穴位按摩疗法,可帮助人们应对“秋老虎”。健脾要穴有足三里和阴陵泉,预防感冒的保健要穴有风池、大椎等。
饮食调理
《饮膳正要》指出:“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秋季干燥,饮食需兼顾“清暑热”与“防秋燥”,同时注意祛湿。可增加清热生津、清肺润燥食物的摄入,如梨、百合、银耳、莲子等,既能缓解秋燥引起的口干咽燥,又能消解体内残余暑热。少吃辛辣、煎炸之物,如辣椒、烧烤等,以防助热生燥。
然而,饮食不可过于清淡,鸭肉、鱼、海产品(不对海鲜过敏的人群)等既清热又有补益作用,可适当食用。
适度运动
适当户外运动可以帮助脾气运化,促进消化。锻炼时,应注意及时补充水分。暑热未消,不要进行剧烈运动,避免出汗过多损耗津液,可选择打太极、练八段锦等舒缓运动,也可到户外散步,感受秋日晴空与微风。
情志调节
秋季对应“肺”,而肺主“悲”,秋季易生“悲秋”之情,秋燥易使人情绪低落、心烦易怒。《黄帝内经》强调“使志安宁,以缓秋刑”,可通过散步、冥想、听舒缓音乐等方式平复情绪,保持心神宁静,避免“心火”扰动津液。
“秋老虎”虽烈,若能顺应天时,调理饮食起居,敛阳护津,就能在季节交替之际,保持身心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