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玩转摄影 让更多人看到昌邑的美
日期:08-19
昌邑摄影爱好者刘素平自退休后,一直在用镜头默默地记录着家乡的变化,将生活中稍纵即逝的瞬间定格成永久的画面。近日,记者走进刘素平的影像世界,听她讲述自己的光影故事。
□文/图 本报记者 马宇琪
摄影热情与日俱增,为出片走遍昌邑每一个角落
记者来到刘素平家中时,她正坐在电脑前整理此前拍摄的照片。屏幕上,一幅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依次展开:晨曦中波光粼粼的潍河、金秋时节翻涌的稻浪、街头巷尾老人孩子的笑脸……这些照片没有华丽的修饰,却透着一股质朴的温暖。
“我拍照不是为了得奖,就是觉得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值得记录。”刘素平说,她今年63岁,自2018年退休之后爱上了摄影,这些年可谓走遍昌邑的每一个角落,有的时候还会与朋友到潍坊其他县市区以及国内各大旅游景点采风摄影。
刘素平告诉记者,退休前她就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她曾是昌邑一家企业的工会主席兼宣传部门负责人,任职期间接触了不少媒体记者,学到了不少摄影技法,并逐渐对摄影产生了兴趣。
退休后,刘素平拥有了充裕的创作时间,其摄影热情与日俱增。她先后投入十余万元购置专业单反相机、镜头及航拍设备,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系统学习摄影技术。“设备、技术得到丰富,优秀的摄影素材自然也不能缺少,大美昌邑有湿地公园、花木城、盐田、红海滩等好多地方可以去拍美景,每一个地方都特别出片。”刘素平说。
对于拍过许多风景的刘素平来说,最难忘的一次经历是在昌邑北海拍摄挖蛤的场景。赶海人开着用拖拉机改装的泵车在浅滩贝类养殖区进行挖蛤作业,出发时,十几辆“拖拉机”组成气势恢宏的队伍,在浅海犁出长长的波痕。
“幸运的是,我用无人机抓住了队伍作业的精彩瞬间,不幸的是,无人机意外掉入海中。不过我还是比较开心的,因为有些瞬间你可能一辈子只能遇上一次。”刘素平说。
拍摄鲜活的人物和事件,在社交平台发布作品宣传家乡
昌邑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刘素平的镜头也始终对准这片土地上的人和事。“拍人和拍风景不一样,拍人需要通过镜头让观者直观地感受到人物传递的情感。”刘素平说。
2021年,昌邑“修脚哥”陈红昌免费为100位党龄50年以上的老党员上门修脚的故事,让刘素平大受感动。此后,她义务跟拍陈红昌爱心行动的同时,还主动给陈红昌当司机,解决了他进村入户的难题。
“在给老人修脚的过程中,陈红昌不怕脏不怕累,特别认真细心,这种精神让人佩服,一开始我想跟着拍一次就结束,没想到后来两个多月的修脚活动我都跟了下来。”刘素平说,以此为主题拍摄的部分照片不仅在山东省社科界第八届人文艺术作品大赛中获奖,还被省、市多家媒体采用,在社会上营造了尊老敬老的良好氛围。
近些年,刘素平通过相机捕捉所在城市的细微瞬间,拍摄了大量身边鲜活的人物与事件,其摄影作品也越来越多地入选当地各类机构组织的影像展示活动。此外,她还应邀无偿为昌邑市主要新闻媒体及相关宣传平台提供摄影素材,她的作品曾在中国三门峡自然生态国际摄影大展等展览展出。
“我就是个普通摄影爱好者,能通过照片让更多人看到家乡的美,我就心满意足了,不求别的。”刘素平说。
为了更好地宣传家乡,刘素平还坚持在社交平台发布作品,账号收获了不少粉丝和点赞,有网友留言“潍坊昌邑真美”“有空去昌邑玩”等。
“热爱无需轰轰烈烈,坚持本身就是一种力量。”谈到未来的打算,刘素平表示,她想继续深入拍摄昌邑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因为城市每天都在“生长”,镜头永远都有新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