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艺瑾
人生如同一场漫长的跋涉,我们习惯了朝着既定目标狂奔,却常常忘了问自己:生活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当遇到困境、发现方向错误或是面临健康威胁时,你有中途喊停的勇气吗?在这个比较内卷的时代,懂得适可而止,反而是一种稀缺的智慧。
弟弟大学毕业后奔赴异乡,投身软件行业,年薪二十几万,对于小镇普通家庭出身的我们而言,这无疑是一份令人艳羡的工作。然而,工作两年多后,弟弟却作了一个让全家震惊的决定——辞职考研。家人轮番上阵,苦口婆心地做他的思想工作,说当下竞争激烈,重新回到校园,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可弟弟坚定地说:“我讨厌大城市的喧嚣与冷漠,讨厌日复一日在出租屋里的孤独感,对着代码时我曾经的热情早已被消磨殆尽。我不想等三十几岁被裁员了,才发现自己除了敲代码什么都不会。考研之后,回乡就业或许机会少,但至少是我想要的生活。赌一把,总比原地蹉跎强。”弟弟的这一决定,看似冲动,实则是对自己人生的深刻反思。他没有被眼前的安稳所迷惑,而是勇敢地按下暂停键,去追寻内心真正渴望的生活。
无独有偶,亲戚家的一个妹妹,同样在青春岁月里按下过暂停键。她原本读的是理科,却在高考录取时被调剂到了历史学专业。拿到通知书那天,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整天。那所大学的转专业规则近乎苛刻,必须在年级成绩拔尖才有资格申请。为了实现转专业的梦想,她日夜苦读,在大一这一年里,付出了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最终拿到了年级第三的好成绩。家人劝她:“历史学也不错,毕业后考个公务员也安稳。”“要不就按部就班地读下去吧,第一年读得这么好,转专业还要降级,比同学晚一年毕业多不值。”但妹妹没有被说服,她拿出早已规划好的职业路径图:“我对数字敏感,做数据分析才是我的方向。晚一年毕业不算什么,总比用一辈子时间后悔强。”如今她不仅顺利地读完了数学系研究生,还拿到了心仪企业的offer。这份勇气格外动人——她没有因暂时的困难和外界的压力而放弃追求自己的梦想。这份坚定,源于对自我的清晰认知和对未来的笃定信念,也用行动证明了及时转向的价值。
然而,现实生活中,并非人人都有中途喊停的勇气。前段时间一场马拉松赛事里,就发生了令人痛心的悲剧:一位跑友在距离终点两千米处突然倒地。尽管医疗救援队和志愿者紧急施救,他还是不幸离世。朋友科普说,马拉松全程中,“距离终点两千米”被公认为“死亡危险时段”。身体在40千米后油尽灯枯,肌肉经两万多次离心收缩濒临极限,人却因终点在望而松懈。殊不知这最后两公里,恰是生死一线的“鬼门关”。跑步者此时若感觉不适,最清醒的选择就是及时呼救、果断停步——因为安全回家才是马拉松真正的终点。可终点就在眼前,又有几人能承认力竭而退?
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沉没成本谬误”,说的是人们为避免损失带来的负面情绪,会坚持投入,结果越陷越深。就像赌徒不肯收手,股民不愿割肉,我们也常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明知工作不适合却不敢辞职,只因“要稳定”;维系早已变质的关系却不愿放手,只因“怕孤单”;追逐别人定义的成功却身心俱疲,只因“不能输”。
中途喊停,并不意味着失败,而是一种智慧和勇气。生活中的“中途喊停”不是放弃,而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愿我们都能拥有这样的勇气:该坚持时执着,该转身时洒脱。当你学会适时按下暂停键,或许会发现,另一条路上的风景正为你悄然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