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潍坊晚报

一场跨越千年的诗意邂逅

日期:08-11
字号:
版面:15版:望海听风       上一篇    下一篇

  □张雯

  北宋熙宁七年(1074)寒冬,一辆载着诗书与失意的马车缓缓驶入青州城。车轮碾过青石板的声响,仿佛叩击着历史的门环。这一年,苏轼结束了杭州通判的任期,即将赴密州(今山东诸城)就任知州。青州,这座地处齐鲁大地的千年古城,以它厚重的文化底蕴与包容的胸怀,成为苏轼仕途辗转中的一处驿站,亦在他的生命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诗意印记。
  熙宁年间的北宋,正值王安石变法的风浪席卷朝野上下。苏轼因与变法派的政见不合,自请外放,依次任杭州、密州等地的地方官。熙宁七年十月,他接到改任密州知州的诰命,于十二月初从杭州启程,沿运河北上,经扬州、楚州(在今江苏淮安),入山东境内后,取道青州前往密州。
  青州在宋代为京东东路治所,是齐鲁大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左有负海之饶,右有山河之固”,自汉初设齐郡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与人文荟萃之所。当苏轼的马车驶入青州时,恰逢岁末寒冬,朔风凛冽,古城内外银装素裹,但见城墙巍峨,护城河冰封如镜,街衢间商旅往来,市井烟火氤氲,一派北国冬日的苍茫气象。
  此时的苏轼,已近不惑之年。回顾过去的岁月,他从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的意气风发,到因反对新法自请外放的无奈抉择,人生轨迹早已偏离了最初的理想蓝图。在杭州任上,他虽致力于民生,疏浚西湖、赈济灾民,却始终难掩内心的矛盾与苦闷。如今北上密州,途经青州,这片古老的土地能否给他带来些许心灵的慰藉?
  苏轼在青州期间,曾与当地文人雅士有所互动。据记载,他登临青州城南的云门山,俯瞰古城风貌,感慨“齐鲁青未了”的壮阔。虽无诗作传世,但这一行本身,已成为他与青州文化联结的生动注脚。
  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方略,与苏轼此时的心境如出一辙。在青州,他目睹了北方百姓因连年战乱与赋役繁重而生活困苦的景象,进一步坚定了他在密州任上“为民请命”的决心。这种责任感,正是“以天下为己任”精神的深刻体现。
  苏轼在青州的短暂停留,如惊鸿一瞥,却在历史的大河中激起层层涟漪。他的诗作、足迹与精神,成为青州文化记忆的一部分,被后世不断追溯与阐释。
  明清时期,青州文人曾在云门山修建“苏公祠”,以纪念苏轼的过往。清代诗人赵执信在《青州杂诗》中写道“东坡旧迹今何在?唯有云门雪浪寒”,表达了对苏轼的倾慕之情。如今,青州的文化旅游线路中,“苏轼途经地”已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与游客前来探寻。
  千年之后,当我们重读苏轼的诗作,漫步于青州古城的街巷,依然能感受到那场跨越时空的相遇所散发着的诗意光芒。苏轼在困境中对理想的坚守、对民生的关怀,以及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融合与成长,是其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用一生的实践证明,无论身处何地,只要心怀热爱与责任,便能在岁月的磨砺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青州,这座古老的城市,也因这位伟大诗人的驻足,而更添一分人文的厚重与诗意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