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状元胡同民俗馆
让传统文化润心田
日期:08-11
□文/图 本报记者 刘燕
8月7日,潍坊市融媒体中心小记者团联合新时代文明实践青少年志愿服务队的小记者和同学们走进位于潍城区南关街道西南关社区的状元胡同民俗馆,探寻清代两位状元曹鸿勋与王寿彭的成长故事,感受浓浓的文化气息。
“一条胡同出了两位状元”的美谈流传至今,激励着每一位学子奋发图强、立志成才。当天下午,当孩子们跨进民俗馆,这里的青砖灰瓦间仿佛回荡出悠远的读书声。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两位状元的传奇故事,潍坊市融媒体中心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特意邀请潍城区全民国防教育“老兵宣讲团”成员、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宋磊和潍坊市“五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宣讲员、《状元之歌》词作者戴淑贞担任此次活动的讲解员。
戴淑贞指着墙上展示的史料,向孩子们娓娓道来:“这条胡同里,先后走出两位状元,第一位是清代的曹鸿勋,据史料记载,他生于1846年,自幼家境贫寒却嗜学如命。1876年,他一举夺魁成为丙子科状元,是潍县科举史上首位状元、清代第102名状元。在陕西巡抚任上,他力排众议开办延长油厂,打出中国陆地第一口油井‘延一井’,开创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先河。此外,曹鸿勋书法造诣颇高,故宫、颐和园等地都有他的墨迹刻石,在潍坊也有《重修玉清宫碑》《十笏园记》等石刻传世。”
转过展柜,另一位状元王寿彭的故事同样引人注目。这位1875年出生的贫民之子,自幼刻苦学习,成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状元。1905年,他奉命随载泽、端方等五大臣赴日考察访问,归国后撰写《考察录》,为近代教育改革提供借鉴。1925年,王寿彭出任山东省教育厅厅长,次年改组山东省立农、工、矿、医、法、商等6个专门学校,创立山东大学,又增设文科,并兼任山东大学校长。王寿彭同样擅长书法,其在潍坊留有不少楹联、匾额、题扇等墨迹。
“两位状元虽出身贫寒,但靠苦读改变了命运,还不忘为国为民做事,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孩子们一边参观,一边忍不住感叹。
民俗馆内,复刻的状元卷、旧时私塾场景、书法拓片等展品,让大家直观感受到先贤“勤耕不辍、家国在心”的精神内涵。
走出民俗馆,胡同的墙上“诗书继世长”的家训依然醒目。孩子们纷纷表示,这次探访不仅了解了家乡的荣耀历史,更懂得了“奋斗”二字的分量。
潍坊市融媒体中心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孩子们通过参加此次活动,不仅聆听了状元的励志故事,还观摩了他们的书法作品。“他们的字里有风骨,更有担当。”该负责人表示,状元胡同的意义早已超越科举本身,它所承载的勤奋、务实、革新精神,正是当代青少年学习和传承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