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丘市工业干休所杨福俊老人的家中暖意融融,他轻轻翻看旧相册、抚摸一个个荣誉勋章,与老友讲述着那些真实而滚烫的故事。老人戴着黑框眼镜、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从兵工少年到战场号手,从技术攻坚能手到家乡文化守护者,这位95岁的老兵用一生书写忠诚与奉献的传奇篇章。
□文/图 本报记者 隋炜凤
烽火少年
从军工学徒到战地尖兵
1930年,杨福俊出生于安丘市景芝镇。12岁时,他到青岛一家机械制造厂做学徒,学习绘制图纸。1943年,他随师父到鲁中军区第三军分区(简称三分区)的步枪修造厂去制作汉阳造步枪。在隆隆炮火中,14岁的他学会了制造轻机枪,这为他以后从事机械制造及军工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5年8月,杨福俊投身革命洪流,给三分区司令员孙继先当警卫员,后来又调到司令部直属通讯连,学习旗语、号语和光语等。1946年,杨福俊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杨福俊编入警备第四团成为一名通讯兵,开启转战齐鲁大地的征程。高桥血战、莱芜围歼、南麻死守……十几场大小战役的淬炼,将这个兵工少年锻造成铁骨铮铮的战场尖兵。
战火无情,杨福俊多次负伤,但从未退缩。莱芜战役中,杨福俊兼任随团指挥部的号手,作战时被敌方的炮弹碎片和激起的石头块击中,浑身多处受伤,瞬间血流如注,浸透衣服,他手上却依然紧握军号。后来因身体极度虚弱并严重贫血,杨福俊于1948年退伍。
技术攻坚
从“拆解”洋设备到“复原”古城图
1954年,杨福俊来到安丘县机械厂,开启技术攻坚之路。1963年,他调任9314厂,得知国防与基建急需的8号火雷管全国短缺,他迎难而上,自主设计生产线,实现年产4000万发,年创利50万元,赢得高度赞誉。从解决柴油机洗缸难题到领导完成120余项技术革新,拼搏与智慧让他得到回报:先后被授予“山东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全国先进生产者”荣誉称号。
杨福俊1985年离休,但他退而不休。面对潍坊电厂“洋设备”故障,他挺身而出实施“大手术”;发明“带电作业剥皮器”等多项专利,成功转化投产;全省各地前来请他进行技术咨询和指导的人数不胜数,他都是有求必应。
步入耄耋之年,杨福俊牵挂更深。为复原景芝古镇风貌,他骑三轮车穿梭安丘城区与景芝之间,历时三年遍访老人、考证遗迹。2020年,他以1∶4000的比例绘制完成一幅景芝古镇地图,可谓是地图版的“地方志”。
“真恨不得年轻50岁,继续为家乡发光发热!”这位跨越技术攻坚与文化守护的老人,以滚烫初心在时代长卷上镌刻下老兵最生动的注脚。
【策划:王志刚 高文 齐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