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晚,伴随着千架无人机腾空而起,在夜空中变幻着光影列阵,2025中国(淄博)国际陶瓷琉璃博览会正式拉开帷幕。
窑火延绵,齐风浩荡,百年工业积淀,共同孕育出淄博陶瓷与琉璃这两颗璀璨的明珠。历经24载向新而行,淄博陶琉会已不仅是中国陶琉行业展示与交流的舞台,更成为我市重要的城市名片和节庆盛会。
开幕式勾勒出盛会的宏大叙事,而承载这一叙事的,则是各个展区中匠心凝聚的陶琉精品。
步入A馆陶瓷展区,华光国瓷的青花瓷系列产品备受瞩目。企业品牌总监任歌向记者介绍:“我们的青花瓷坯体自带温润青色,再覆以晶莹透亮的玻璃质感釉面,器物最终所呈现的色彩,正是通过这层釉面折射而出,视觉上更为莹润。相较于传统工艺,这是一项重要突破,并已荣获国家发明专利。”
不止于工艺的革新,华光国瓷也在文化表达上持续探索。其此次推出的《好运连连·敦煌传世》中秋礼系列产品,以莫高窟经典艺术元素为灵感,经由现代制瓷工艺淬炼而成。“这不仅是一套中秋瓷礼,更是一部可触摸的文明史诗,是从‘器物礼’到‘文化礼’的本质升维。”任歌说。
从青花瓷的釉色创新到敦煌主题的文化叙事,淄博陶瓷正以多元路径,实现着从实用器皿到精神载体的跨越。
在不远处的泰山瓷业展厅内,一系列创新作品同样吸引着众人驻足。泰山瓷业副总经理张广文介绍:“今年我们首推的《茴纹》系列,设计灵感源自古代齐国战车文化,既承载历史厚重感,又符合当代审美。其中的浮雕工艺不仅丰富了器物细节,更让整体气韵贯通,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此外,泰山瓷业还以文创赋能瓷器,泰山元素小夜灯汲取“泰山石敢当”的守护之意,化为温暖光影;《印章杯》以“天圆地方”之制,杯身镌刻泰山八景,方寸间尽显山河气度;滤茶《笑脸杯》则巧妙化用“三笑石”的典故,为产品注入一抹禅意。
如果说陶瓷展区体现的是“土与火”的淬炼,那么B馆琉璃展区,则演绎着“光与色”的交响。
走入B馆琉璃展区,仿佛踏入一个由光与色彩编织的世界。一件件琉璃制品在灯光下流光溢彩,以变幻的光影与灵动的造型,捕获每一位观者的目光。
在璃界琉璃展区,明艳夺目的琉璃制品吸引不少人围观驻足。“今年的《三层套雕福禄瓶》《一叶菩提》等新品在工艺与意境上均有新的突破。同时,我们延续一贯优势,开发了多款贴合年轻人审美的文创产品,希望以琉璃为媒介,将美好的寓意融入当代生活。”璃界琉璃董事长白冬介绍。
不仅是创意,在材质和工艺上,璃界琉璃也实现了创新。例如《迎祥纳福》系列,创新融合琉璃与铜两种材质,通过工艺突破实现质感互补,赋予作品更强的表现力;“琉璃+珐琅彩掐丝”的复合工艺,则在传统琉璃基础上融入新元素,使其更加璀璨夺目,也更符合当代审美。
在西冶工坊展区,设计师李同雷向记者介绍了此次新品《手绘烤彩琉璃瓶》。“我们历经两年成功克服了手绘烤彩过程中的色彩失真和胎体破裂难题,成功研制出了手绘烤彩技艺产品。如今,色彩已能完美熔融于胎体之中,而非仅仅浮于表面,从而实现历久弥新的艺术效果。”
从文化意象的年轻化表达,到材质工艺的跨界融合,琉璃艺术正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新的共鸣点。
此次陶琉会,其魅力早已超越地域界限,它不仅是本地企业的舞台,也吸引着远方来客。
在河南御斋钧窑展厅,一件件钧瓷如云海蒸腾、峡谷飞瀑,窑变形成的自然景致令人称奇。作为五大名窑之一,钧窑素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著称。
“这款‘孔雀瓶’为柴烧制成,烧制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青绿翠色,浑然天成,给人带来视觉上的绝美享受。”展区负责人介绍。钧瓷之变,虽由天工,亦赖人意,恰如这场盛会本身——既扎根地方文脉,又拥抱四海灵感,在交流互鉴中,共绘中国陶琉艺术的未来图景。
“这是我们第三次参展,无论在展区安排还是政策指导方面,都倍感便利。这既得益于当地优越的产业政策,更离不开政府对陶琉产业持续的扶持与关注。陶琉会这个国际化平台,真正让我们各地企业能够相聚一堂,相互借鉴,共同成长。”来自河南的汝瓷展商向记者说。
这份来自远方的认同,恰恰印证了这场盛会的凝聚力与影响力。
陶琉会所搭建的,远不止一个展销平台,它让传统工艺在当代语境下重获新生,让地域文化在交流互鉴中走向广阔天地。当淄博的窑火与世界的目光在此交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流光溢彩的陶瓷与琉璃,更是一条绵延万载、通向未来的文明之路。
(全媒体记者徐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