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淄博晚报

淄博乡村地名文化的活化密码

日期:09-26
字号:
版面:第A08版:A08       上一篇    下一篇

周村古商城“地名文化打卡墙”吸引游客驻足拍照。

□全媒体记者 董晴晴

地名,是镌刻历史的活化石,承载着一方水土的集体记忆。

近年来,我市通过整合各类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地名文化保护,通过活化传承、志愿服务、产业融合等举措,让承载记忆的地名重焕光彩,成为驱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活化传承地名,让历史“活”起来

9月10日,周村古商城游人如织。在万顺街口,导游韩春晓正向游客娓娓道来:“万顺街原名刁家胡同,曾因经营不善几近没落,后被孟氏家族收购开设染坊。随着生意日益兴隆,街名也更改为‘万顺’,寓意万事顺利。”

周村因商而兴,许多地名都承载着浓厚的商业记忆。在周村古商城,除了有万顺街这样富有故事性的古街,更有由棉花市街、丝市街、鱼店街等串联而成的“地名文化打卡墙”,这些都成为传播周村地名文化的重要载体,吸引大量游客驻足拍照。

记者了解到,周村区近年来持续保护和挖掘老街文化资源,设置街道标识牌,将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公共基础设施,推进历史地名的保护与原真性修复,系统展示地名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

“我们的讲解词每年都在更新,不断融入更多地方文化特色和民俗细节。比如介绍大街时,我总会补充说明,老周村人习惯叫‘上街’,因为这里曾是城里最热闹的中心,这样的细节尤其受游客欢迎。”韩春晓笑着说。

与此同时,淄博多个区县正以创新方式激活地名文化,让历史记忆融入现代生活。

博山区积极联动企业与商会,先后在山头街道、石马镇等镇街建成多个地名文化主题公园。走进八陡镇,“老街”地名文化展示区与村史馆融为一体,变身乡村地名博物馆和研学基地,吸引不少家庭和学生团队前来体验。源泉镇的乡村地名记忆馆和红色文化长廊、白塔地名文化广场,也悄然成为村民和游客回味乡愁的载体。

沂源县积极鼓励本地企业家、文化名人等捐资支持地名文化保护项目,并注重发挥“家族传承”在地名文化保护中的作用,主动引导家族后人参与保护工作。例如,大张庄镇南岩村民兵后代于守增在村史馆开设“南岩民兵讲堂”,并动员在外经商的乡友共同集资,修建起“南岩民兵英雄墙”。南岩民兵烈士后代张氏家族将祖辈留下的训练手册、老照片等珍贵史料捐赠给县档案馆,并协助建立了南岩民兵记忆馆,让红色地名在当代焕发新的光芒,也使红色记忆代代相传。

张店区挖掘整理地名背后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出版《张店区地名故事》《城市记忆》等书籍;将地名元素融入村史馆,建设2处地名文化街区和1处记忆馆,以新老照片对比、文字记述等形式,呈现地名承载的城市记忆。

地名+志愿服务,让文化“传”下去

“这蓑衣可是当年捕鱼时的宝贝,咱们村叫‘蓑衣樊’,就和这门老手艺分不开。”每周六下午,在高青县常家镇蓑衣樊村的“地名记忆角”里,总能看到黄河地名文化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手拿旧蓑衣,为孩子们讲述该村村名的由来。

为深入挖掘地名故事,高青县黄河地名文化志愿服务队选取村里3位曾以捕鱼为生、亲历黄河水患与村落变迁、熟悉村史的老人作为核心访谈对象,并上门走访。他们从“黄河改道后村名有没有变过”“在捕鱼时蓑衣的作用”这些家常话题切入,用时两个月整理出6篇完整的地名故事,并为蓑衣、渔网等老物件拍摄照片、建立档案。

高青县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劲松表示:“高青县通过动员社会力量深入村落和社区,开展一对一访谈等精细化工作,形成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地名文化保护协同机制。同时,将地名文化与乡村文旅、家风建设、青少年教育深度融合,使地名文化保护不仅留存了历史记忆,更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构建起‘保护—发展—再保护’的良性循环。”

地名故事不仅在高青县生根发芽,也在邻近的桓台县开出新花。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马踏湖深处有一片300多米长、70多米宽的神秘水域,有龙居于此,腾云驾雾、呼风唤雨,护佑一方。民间还流传着“仙鱼洞庭”之说——有鲤鱼经千年修行跃升为龙,也就是“鲤跃龙门”,后来幻化成一位老人,默默守护湖区风调雨顺、百姓安宁。鱼龙湾,便由此得名。1948年,鱼龙湾成乡,周边逐渐分化为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村落。随着时代演进,1961年区划调整,这四个村落演变为如今的鱼一村、鱼二村、鱼三村和鱼四村,成为四个独立的行政村,共同传承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文化。

9月15日中午,在桓台县起凤镇鱼二村长者食堂,村民们正聚精会神地观看一部生动的地名故事片。桓台县邀请专业视频团队,借助现代影视技术和传播理念,将村名传说与历史沿革巧妙融合,制作成一系列富有感染力的村名故事片,目前已完成40部,覆盖全县多个乡镇的特色村落,让古老传说发“新声”,也让悠悠乡愁有了影像的回响。

临淄区在志愿者中寻找地名文化传播与传承达人,开展地名文化资源采风寻访活动,地名专家朱华昌、姜本强分别写出《山东临淄朱台历史渊源考》《乡村聚落名称的演变——以临淄区南仇村为例》等地名文化保护报告,让群众在知晓地名的基础上,更好地了解家乡的历史文脉、风土人情。

淄川区依托淄川区诗词学会等18家社会组织,征集、采写淄川地名诗词歌赋2400余首(篇),通过社会组织广泛宣传《地名管理条例》及其实施办法,开展爱地名讲地名用地名、进社区进校园进村居等系列活动,织就社会力量网络,进一步保护地名文化遗产。

产业赋能地名 让乡村“兴”起来

地名文化的生命力,不仅在于传承,更在于创新应用。如何将地名文化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

“欢迎来到‘蚕谋’剧本游。请各位商人根据线索,完成今天的绸缎交易任务。”9月20日,周村古商城里,几名年轻游客拿着游戏手册,兴奋地在古色古香的街道中穿梭。这个由景区与青啤博物馆联合推出的项目,把周村商埠文化藏进了剧情里,通过打卡大染坊、周村烧饼博物馆和瑞蚨祥纪念馆等游戏点位,让大家深入了解周村的地名文化。

品牌借力地名基因,同样成效显著。周村古商城景区的福王红木博物馆内,以“福王”为文化元素设计的家具、文具、装饰品等文创产品,不仅生动展现了周村悠久的商业传统与木艺精髓,也让周村深厚的历史底蕴通过这些可触可感的载体,实现了品牌价值与地名文化的双向赋能。

周村古商城保护发展中心副主任胡新广介绍:“自2024年起,景区实现演艺项目常态化,除传统民俗表演外,还定时与不定时增设情景演绎。目前景区汇聚本地与外地非遗项目40项,老字号30余家,致力于将非遗、演绎与地名文化深度融合,进一步丰富业态,提升地名文化承载力。”

文旅融合成为彰显地名价值的重要路径。桓台县民政部门与文旅部门合作推出多条乡村地名文化旅游线路,让游客在山水之间感知地名背后的历史脉络。高青县则推出文创雪糕、明信片等年轻化产品,为传统地名注入现代活力。

产业融合有效辐射带动周边发展。沂源县各红色场馆和地名文化景点周边,形成了“红色研学+生态采摘”“红色教育+特色民宿”“红色文化+非遗体验”等融合业态。沿途村庄的农家乐座无虚席,特色农产品摊位前游客络绎不绝,手工艺品体验工坊中充满欢声笑语。这些新业态有效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让地名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全市民政部门将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激发活力、服务社会’的原则,扎实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加强‘齐好名’地名文化品牌引领,充分发挥区划地名专家库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地名文化保护工作,组织开展地名文化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景区‘六进’系列活动,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地名文化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全面推进地名文化的挖掘保护与传承。”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