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数字化转型正成为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此背景影响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覆盖不足、形式单一、效果难量化等现实挑战。为有效应对这些挑战,需紧密结合国企工作实际,系统分析数字化转型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并从内容、载体、机制三个维度探索创新路径,为提升国企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提供新思路。
识变:
数字化转型带来新机遇
数字化技术打破了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时空限制,为工作模式创新带来了新机遇。借助企业微信、钉钉等平台,国企可向驻外员工、轮班职工推送思想政治工作相关教育内容,实现“随时随地受教育”。
例如,某能源国企通过线上学习平台,将思想政治学习课程同步至全国30余个项目部,覆盖率较传统线下模式提升40%。同时,大数据技术能精准捕捉职工思想动态,通过分析职工在线学习时长、互动留言等数据,预判思想波动,使思政教育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再比如,通过对职工在学习平台上的行为数据进行分析,能够了解到哪些职工对哪些内容感兴趣,哪些职工可能存在思想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
应变:
直面数字化转型新挑战
在带来机遇的同时,数字化转型也给国企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一些挑战。
一方面,职工对碎片化、娱乐化信息的偏好,让传统“文件式”“会议式”思政教育课程的吸引力下降。某车企调研显示,仅23%的青年职工愿意主动参加线下思政讲座,而85%的职工每天会刷短视频超过1小时。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繁杂,部分错误思潮借助社交平台传播,给国企思想政治工作带来舆论引导压力。在信息时代,各种信息传播迅速,一些不良价值观也容易在职工中传播,这就需要国企加强对舆论的引导,确保职工树立正确的认知观。此外,部分国企政工干部的数字化能力不足,对短视频剪辑、直播运营等技能掌握不足,难以适应数字化教育的需求,无法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求变:
构建国企思政工作新模式
内容创新,打造“场景化 + 轻量化”思政内容体系。推动内容创新,关键在于构建兼具场景化、轻量化特征的思政内容体系,国企应紧密结合自身生产经营场景设计教育内容,使思想政治工作更贴近职工工作实际,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例如,某装备制造国企围绕“技术攻关”主题,制作“党员工匠带你攻克生产难题”系列微视频,将思政教育与技能提升结合,单条视频平均播放量超5000次。同时,推行内容“轻量化”改造,把党史知识、政策理论拆解为“1分钟知识点”“3分钟小故事”,通过图文、动漫、H5等形式呈现。如某建筑国企推出“知识闯关”小程序,将重大历史事件设计成答题关卡,职工参与率达92%,有效破解了传统思政教育吸引力不足的难题,显著提升了学习的覆盖面和实效性。
载体创新,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矩阵。推动载体创新,旨在构建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教育矩阵,首先是搭建“一站式”线上思政平台,通过整合学习、互动、管理功能,实现“学习有资源、交流有渠道、考核有数据”。例如,某金融投资类国企搭建了线上思政学习平台,不仅整合了权威思政课程资源,还专门设置了“职工心声”互动板块,职工可在线提出思想困惑,政工干部可实时解答,形成“有问必答”的互动机制。其次是探索“直播+思政”新形式,结合重要节点开展直播活动,如某能源国企在“七一”开展老党员讲党课直播,超3000名职工在线观看,收获留言2000余条,90%职工反馈深受触动。此外,还可以利用线下数字化场景延伸教育,如在企业食堂、电梯间设置智能屏,滚动播放思政微视频;在车间设置“扫码学思政”二维码,职工扫码即可查看与岗位相关的劳模事迹,实现“工作间隙随手学”。
机制创新,建立“数据驱动+协同联动”保障机制。机制创新是确保国企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模式有效运行的关键。首先是完善数据化考核机制,通过线上平台记录职工学习进度、参与度、测试成绩等数据,形成个人思政学习档案,避免“学与不学一个样”。如某电力国企搭建线上思政学习平台,详细记录职工思政课程学习进度,将思政学习数据纳入职工绩效考核,占比5%,推动职工从“被动学”转向“主动学”。其次是构建协同联动机制,成立由政工部门牵头,技术、宣传、工会等部门参与的“思政数字化工作小组”,政工部门负责内容策划,技术部门保障平台运维,宣传部门负责内容传播,形成“分工明确、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例如,某交通类国企通过该机制,仅用1个月就完成线上思政平台搭建与内容上线,效率提升显著。最后是加强政工干部数字化能力培养,定期开展短视频制作、直播运营、数据分析等技能培训,邀请专业讲师授课,同时组织政工干部到数字化转型成效好的企业交流学习,提升运用数字化技术开展思政工作的能力。
数字化转型为国企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提供了新路径,但其核心仍是“以人为本”。国企需在把握数字化趋势的同时,立足职工需求,从内容、载体、机制多维度发力,让思政教育既“有高度”又“接地气”,真正发挥凝心聚力、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技术的发展,国企思想政治工作还可探索更多创新形式,持续增强吸引力与实效性,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
(淄博市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李承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