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拂过鲁中平原,桓台县果里镇西边村的种植基地里,清甜的果香与湿润的泥土气息交织。葡萄架下,农户们正有条不紊地铺施赤松茸基料,身影在错落的藤蔓间穿梭。今年入秋以来,西边村立足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创新探索“葡萄+赤松茸”立体套种模式,巧用农作物生长周期差,让昔日的农闲地变身增收田。
走进西边村种植基地,76个高标准大棚整齐排列,180余亩土地连成一片,秋季葡萄采收后便陷入闲置的这片区域,如何再次产生效益?村集体将目光投向了林下经济,通过多方考察调研,赴济南等地学习先进经验,最终敲定“葡萄+赤松茸”套种方案,破解了“一季种植、一季闲”的土地利用难题。
“赤松茸的生长周期从秋季持续到次年5月,这段时间恰好是葡萄的休眠期,两者‘错峰生长’,互不干扰。”基地技术员王强蹲在田垄旁,指着刚铺好的基料介绍,更为关键的是,赤松茸采收后,用过的基料会转化为优质有机肥,能为葡萄生长提供充足养分,形成“种植—废料—施肥”的生态循环链。
据了解,西边村首期试种严格按照科学规划推进,每个大小2亩的葡萄棚内,按40%容积率种植赤松茸,整体试种面积达20亩。从基料铺设到菌种培育,技术团队全程跟踪指导,确保赤松茸在林下环境中稳定生长。而这一模式带来的经济效益,早已清晰可见。“按亩产6000斤至7000斤赤松茸计算,一个2亩的葡萄大棚40%左右的种植容积率下可收获4800斤,折合每亩2400斤左右。即便按每斤10元的最低市场价算,每亩地单靠赤松茸就能增收2.4万元。”王强算起“增收账”时,脸上满是笑意,这还不算后续葡萄品质提升带来的附加值,真正实现了“一棚双收、一地多赚”。
在探索立体套种的同时,西边村还同步推进种植结构优化,专门调整出50亩土地种植鲜姜,秋后即可迎来采收。葡萄的“甜”、赤松茸的“鲜”、鲜姜的“辣”,“一甜一鲜一辣”的种植组合,不仅丰富了农产品品类,更通过错季上市、多元经营,进一步提升了土地产出效益,为村集体经济增收开辟了新路径。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把土地潜力挖透,就是为乡村振兴攒足底气。”种植基地负责人王立君表示,接下来,村里将聚焦农产品深加工,计划围绕赤松茸、鲜姜等特色作物,开发干货、预制菜等系列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通过产业发展带动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以产业兴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全媒体记者于谦 通讯员杨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