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右一)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琉光璃彩——淄博琉璃艺术展”中现场演示在鼻烟壶内作画的技巧。
□田东
作为一名鲁派内画创作者,今年7月,我有幸参与了“琉光璃彩——淄博琉璃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展出,并承担了鲁派内画创作展演工作。这段经历不仅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传统技艺的博大精深,更让我在艺术创作与文化传承的交融中收获了诸多感悟。
在展演活动中,我以本人的展出作品《竹林七贤》为例,向前来参观的观众进行讲解,以“方寸之间绘大千世界”来诠释鲁派内画技艺的精妙所在。当有观众询问如何在如此狭小的内壁空间中运笔时,我现场演示了在鼻烟壶内运用“狼毫勾勒、羊毫敷彩”的技法,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匠人必须通过手腕的灵活翻转,配合呼吸的节奏,才能完成精准的点线组合与敷彩。这种互动不仅展示了内画技艺的关键细节,更激发了年轻一代对传统工艺的浓厚兴趣。
在本次展览中,那件《炫彩琉璃内画瓶》成为吸引众多观众驻足的亮点。这一创新载体实现了鲁派内画与淄博琉璃烧制技艺的首次深度融合。新载体与内画题材相得益彰、彼此映衬,在光线照射下,整件作品呈现出流动变幻的色彩层次,气象万千,栩栩如生。
作为一名内画创作者,我深知这项创新背后,是无数次对烧制温度与颜料附着的系统性实验和反复调试。在面向观众讲解时,我特别强调“守正创新”在内画创作中的关键意义:我们既要在传统技法上守正创新,也要在新材料、新题材的融合中守正创新。唯有如此,传统文化才能继往开来、生生不息,焕发出持久而强劲的生命力。
展演过程中,我手把手地教观众如何手工绘制内画。面对他们提出的“为何不采用机械化生产”的疑问,我以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作为回答:曾因一笔之误,不得不将整个壶坯重新打磨。这件事虽小,却深刻体现出工匠精神中不可或缺的“敬畏与执着”。机械固然可以高效复制形态,却无法传递匠人倾注于作品中的生命力。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正是鲁派内画历经百年依然熠熠生辉的根本所在。
我向在场的观众强调,机械永远无法替代艺术中的人工,即便人工智能技术日益发达,它也难以取代真正源于心灵的艺术创作。唯有沉静下来,持续思考、不断实践,我们才能在艺术与科技之间找到平衡,推动两者共同进步。
我惊喜地发现,现在有许多年轻人对非遗展现出浓厚的兴趣与热情。他们在内画体验区主动尝试描摹,即便经历数次失败,依然坚持不懈、反复练习。这种孜孜不倦的精神,不正是工匠精神的生动火花吗?
在当今充满诱惑的时代,年轻人能够对传统工艺产生兴趣,既是传统文化与内画艺术的内在魅力所致,也源于人类对美好事物永恒不变的追求。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有的年轻观众甚至提出了“能否将内画技艺应用于现代饰品”等富有创新意识的问题。这使我深刻意识到,文化传承从来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一场与年轻思维的双向碰撞。
站在国博的展厅中,凝视琉璃光影与内画笔墨的交相辉映,我更加坚信,传统技艺的生命力,始终蕴藏在每一位传承者的指尖与心中。愿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能够以匠心守护文化根脉,以创新精神让千年技艺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