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上午,淄博市水务集团举办“供水开放日”活动,近30名中小学生、小记者、市民代表与媒体代表走进位于桓台县新城镇的引黄供水公司新城净水厂,近距离探寻自来水从源头到市民家的“蝶变之旅”,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惜水、护水、爱水意识,为全市营造节水护水良好氛围注入鲜活力量。
新城净水厂内,错落有致的处理设施、轰鸣的设备运转声,勾勒出现代化供水企业的繁忙景象。作为淄博市引黄供水工程的核心枢纽,这座占地304亩的水厂,承担着将黄河水、南水北调水等多水源“净化升级”的重要使命。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参观者沿着生产流程线缓缓前行,从预氧化环节到机械搅拌澄清池,从砂滤池到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车间,每一个工艺环节都会吸引众人驻足。
“原水先经过格栅和沉淀池,初步滤除泥沙、杂质,就像给黄河水‘洗了个澡’;接着通过砂滤池进一步过滤,让水变得清澈透亮;最关键的是新增的‘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能有效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异味,让水质更优、口感更佳。”听了工作人员的细致讲解,小记者于名泽眼中满是好奇,他凑近观察池内翻滚的水流,不时驻足沉思。“以前总觉得打开水龙头就有水,今天才知道,每一滴干净的自来水要经过这么多道‘考验’,太不容易了!”参观结束后,于名泽拿着自己记录的“净水流程图”,兴奋地分享所见所闻。
在水质检测中心,一场生动的“水质实验课”正在上演。工作人员手持专业检测仪器,现场演示水的酸碱性检测、菌落总数筛查等流程。“大家看,这个试剂滴入后,水样颜色变化对应着pH值,高于7就是碱性水,符合饮用水标准。”工作人员一边操作一边讲解,“我们这里就像水质‘安全卫士’,从原水到成品水,要经过上百项检测,每半个月还要对全市49个管网检测点取样筛查,确保流进市民家的每一滴水都安全可靠。”孩子们围在检测台前,认真观察着实验变化,不时举手提问,在互动中掌握了课本外的饮水安全知识。
“原水过滤后为什么还要消毒?不同水源的处理工艺有区别吗?”参观过程中,小记者余浩晨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追着工作人员问个不停。他表示,通过这次参观了解了黄河水变自来水的全过程,还学会了判断水的酸碱性,以后要当节水护水的宣传员。
高中生张馨月则对水厂的规模与技术实力印象深刻。“站在澄清池旁,看着浑浊的原水慢慢变清,真切感受到供水工程的宏大。从专业仪器的精准检测,到工作人员严谨的操作态度,都让我对日常饮用水更安心。”她感慨,每一滴干净的自来水,背后都凝聚着建设者、操作者的心血,这让她更加明白了节约用水的意义。
在随后的座谈交流环节,大家围绕供水水质提升、设施建设、服务优化及节约用水等话题畅所欲言。针对大家提出的“加强节水宣传进校园”“优化老旧小区管网维护”等建议,市水务集团工作人员逐一记录,表示将认真研究落实,持续提升供水服务质量。
据悉,此次“供水开放日”活动的举办地新城净水厂,见证着淄博市供水事业的跨越式发展。2001年9月,引黄供水工程一期通水运行,水厂日处理水量25万吨,破解了我市中心城区单水源供水的困境;2019年,二期改扩建完成后,日处理水能力跃升至50万吨,成为山东省最大单体净水厂;2024年12月,深度处理工程投运,“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的加入,让水厂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单体深度处理水厂,标志着淄博供水从“全面覆盖”迈向“优质提升”的新阶段。
如今,淄博市引黄供水工程受水范围已覆盖我市除博山区、淄川区、沂源县以外的全部行政区域,供水惠及生活、工业、农业等多个领域。通水以来,累计供水超28亿立方米,不仅有效缓解了当地水资源供需矛盾,提高了城市供水保证率,更为多个大工业项目落地提供了稳定水源支撑,实现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此次“供水开放日”活动,不仅是一次科普之旅,更搭起了一座水务企业与市民的“连心桥”。市水务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开展此类活动,让更多人了解供水背后的故事,凝聚全社会节水护水的共识与力量,共同守护“生命之水”。
(全媒体记者汤继文 于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