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啥也顾不上想,就想着赶紧救人,多争取一秒,孩子就多一分希望!”
当回忆起9月13日那场惊心动魄的急救时,杨淑玲仍难掩激动,正是她在关键时刻的果断出手,为车祸后失去意识的男孩抢回了宝贵的急救时间。
当日12时30分许,杨淑玲带着儿子骑车途经北大医疗鲁中医院西门时,突然听到咣当一声响。
“那声音特别脆,一听就知道撞得不轻。”杨淑玲立刻停下车,循着声音望去,不远处,两辆电动自行车倒在地上,一名十六七岁的男孩倒地不起。杨淑玲来不及多想,立刻跑上前,只见受伤男孩正躺在地上不断抽搐,并出现了尿失禁。
“我心里咯噔一下,直觉告诉我这孩子情况不好。”杨淑玲立刻掏出手机拨打了北大医疗鲁中医院的急救电话。
就在这时,男孩突然停止抽搐,随后没了反应,口唇也泛出青紫色,面色苍白得吓人,任凭呼喊和拍打都没有任何回应。
“是心跳呼吸骤停的征兆!”凭借平时积累的急救知识,杨淑玲瞬间绷紧神经,深知此刻每一秒都关乎生命。她立刻跪在地上,双手交叠按在男孩胸部,按照标准的胸外按压姿势,有力而有节奏地按压起来……
杨淑玲系北大医疗鲁中医院职工,此前曾在护士岗位工作过,有着丰富的急救经验。在她专业的急救下,男孩突然发出了微弱的“呼噜”声。虽然声音极不正常,却让杨淑玲瞬间燃起希望:“有反应了!孩子有反应了!”此时,北大医疗鲁中医院急诊室的医护人员也赶到了现场,杨淑玲立刻上前条理清晰地向医生交代:“孩子一开始没反应,口唇发绀,我按了大概有一分多钟,才有了呼噜声……”
趁着医护人员抢救的间隙,杨淑玲又帮另外一名受伤的女子联系家属,详细告知事故地点和就诊医院,而她准备上课的儿子还在一旁等着。这时,一位在附近“靠活”的出租车司机看出了她的难处,主动提出帮忙将孩子送到学校。有了出租车司机的热心帮忙,杨淑玲得以继续在现场协助救助。等她处理完手头的事,匆匆赶到医院急诊科,得知受伤男孩虽仍处于昏迷状态,但生命体征已相对平稳。
“搭把手,或许就能救一条人命。换作任何人,都会帮忙的。”面对旁人的称赞,杨淑玲连连摆手。她说,心肺复苏并非医护人员的专属技能,而是每个普通人都应掌握的基础急救知识。它看似简单,却能在心跳、呼吸骤停的“黄金4分钟”内,挽回宝贵的生命。正是这份善良和果断,为男孩在生死关头筑起了一道生命防线。杨淑玲的善举,也让“学习急救、敢于施救”的意识深入人心。
记者了解到,目前该男孩已脱离危险,并通过“市长热线”等渠道,对杨淑玲表达了由衷的感谢。 (全媒体记者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