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李倩
在影像文化占据主流的今天,一部改编自29年前文学作品的电视剧《生万物》却以破17亿的全网播放量强势“出圈”,不仅让原著《缱绻与决绝》重新回到大众视野,更引发了一场关于土地、文学与时代的深层对话。这部作品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历史洞察,展现了中国农民与土地之间复杂而深厚的情感纽带。
从文字到荧幕:经典的重生与转型
9月13日,淄博市新华书店内书香四溢,气氛热烈。著名作家赵德发正在这里与读者面对面分享《缱绻与决绝》创作的心路历程。到今天,这部出版已29年的作品正随着改编剧《生万物》的热播而焕发新生,重新引起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
“电视剧播出后,在我的家乡引起了巨大反响,男女老少都在追剧、热议。”赵德发欣慰地表示。这部深耕乡土的文学力作以20世纪20年代至90年代的鲁南农村为背景,细腻勾勒了数十年间土地与农民的命运交织。作品从靠天吃饭的传统农耕岁月写起,一直写到改革开放后农村发生的巨大变革,生动展现了农民与土地之间离合纠葛的复杂关系。书中通过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曲折的故事情节,写尽了中国农民因土地而起伏的人生轨迹,反映了中国农村在社会变革中的沧桑巨变。
这并非赵德发作品第一次被影视化改编。他的长篇小说《经山海》改编的电视剧《经山历海》,就曾凭借对乡村生活的真实刻画、对现实问题的深入探讨赢得观众好评。但《缱绻与决绝》的改编难度明显更大,作品时间跨度长达70年,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历史背景深厚,如何在不失原著精髓的前提下进行艺术转化,成为主创团队面临的最大挑战。
“主创团队巧妙选取前八章,聚焦老一辈对土地的缱绻深情,实现了艺术的再生。”赵德发在分享会上说。自2022年秋确定影视改编以来,他不仅向主创团队详细介绍了创作背景和初衷,还亲自陪同勘察拍摄场地、到剧组探班,耐心讲解山东民俗文化和农村生活细节。剧方也反复研讨如何改编才能更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审美习惯,同时在艺术表现上有所创新。
对于改编尺度,赵德发展现出开放而辩证的态度。他特别赞赏剧中新增的封大脚雪夜救宁绣绣,并用八抬大轿抬其绕村三圈的情节:“这些仪式感拉满的改编给了人物充分的尊重和体面,增强了戏剧张力。”同时,他也坚持保留费左氏毒死苏苏和郭龟腰的经典桥段,“这是全剧‘意难平’的泪点,也是故事中最有力量的部分,保留了原作的批判精神和历史深度。”
最令观众动容的大结局场景,白发苍苍的宁绣绣重返闺房,与封大脚在幻觉中重逢,共同喊出“愿五谷丰登,天下太平”的誓言,正是导演与赵德发共同设计而成。这种文学与影视的相得益彰,让一段跨越时空的土地恋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同时也展现了文学作品在不同艺术形式间转换的无限可能。
以笔为犁:深情的守望与记录
对赵德发而言,土地不仅是创作主题,更是刻入生命的情感根脉。1955年出生于山东省莒南县的他,自幼浸润于农事与乡野故事,农民对土地的眷恋早已深植心间。24岁开始写作,土地与农民自然成为他书写的核心题材,这种选择源于他对农村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厚感情。截至目前,赵德发已发表及出版作品约900万字。其代表作包括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君子梦》《青烟或白雾》《双手合十》《经山海》等,以及《白老虎》《1970年代:我的乡村教师生涯》《学海之鲸》《黄海传》等多部纪实文学作品,曾荣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人民文学奖等奖项。
1993年,一个宏大的构想在他心中萌发——要创作一部长篇小说,深刻展现这份对土地的深情。为此,他进行了长达两年的精心准备:系统梳理童年听闻的农村故事,筛选最动人的情节;深入研读社会学、经济学理论,从学理层面剖析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广泛借鉴中外文学经典中的相关描写,为创作积蓄艺术力量。这种严谨的创作态度体现了一个严肃作家对历史和人民的责任感。
1994年,他在广西采风结束后返程的飞机上,俯瞰大地时豁然开朗,确定了“俯瞰时空”的创作基调,从而能够宏观而立体地展现中国农村的历史变迁。1995年春节,在吃完饺子后,赵德发郑重地写下了“缱绻与决绝”五个大字,开启了这部长篇的创作历程。
尽管公务繁忙,赵德发仍以一年时间完成了40万字的创作。他巧妙地将历史事件融入故事,借人物命运反映时代特征:沂蒙山区天牛庙村首富宁学祥为保土地对长女被绑置之不理,折射了土地在传统农民心中的分量;封大脚在历次土地变革中坚守对土地的痴迷,代表了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这些角色都是农民与土地关系的生动缩影,通过他们的命运起伏,作品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轨迹。
“赵德发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作家。”分享会现场,一位淄博作家感慨道,“他的‘选择、自律、严谨、格局’,值得每一位文学创作者学习。”这种严谨的创作态度,使得《缱绻与决绝》中每一个词语的运用、每一个句子的表达都经过反复推敲,没有丝毫冗余,尽显大家风范。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备了历史文献的意义,为后人了解20世纪中国农村变迁提供了生动样本。
赵德发的创作始终保持着对土地的敬畏和对农民的深情。在他看来,土地不仅是一种生产资料,更是承载着民族文化记忆的精神家园。通过作品,他希望读者能够从这些角色身上,看见传统农民的优良品质,感受他们对土地的深厚感情,理解他们不甘于命运安排、敢于向命运挑战的顽强生活态度。这种创作理念使他的作品超越了简单的故事叙述,达到了对民族精神和文化根脉的深刻探索。
与时俱进:书写的温度与传承
自2014年秋受聘为山东理工大学驻校作家以来,赵德发便与淄博结下了深厚缘分。他积极参与淄博的文学实践活动,并对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充满敬意:“淄博是一座了不起的城市,这里历史悠久,是齐国故都,拥有第一座官办大学稷下学宫,还有蒲松龄纪念馆等一批文化景点。”这种对地方文化的尊重和关注,也反映在他的创作理念中,体现了他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在赵德发的文学视野里,乡村题材的嬗变始终是他关注的焦点。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乡村早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仅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工业与服务业的渗透让乡村焕发新的生机。文学领域的“农村题材”也随之转向“乡村题材”,即便“乡土文学”的提法仍在沿用,其内涵却已发生深刻变革。这种变化要求作家必须与时俱进,重新认识和理解当代农村的现实状况。
面对这样的时代巨变,如何写好乡村题材的作品?赵德发从三方面作出精辟阐释:首先是赞歌与挽歌的关系。乡土写作既不能一味美化,也不必沉湎伤逝,而应既有对传统消逝的叹惋,也有对新貌新人的礼赞。作家应当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既看到农村发展取得的成就,也不回避存在的问题,在批判与建设之间找到平衡点。
其次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写作者需重新发现传统,更要以现代眼光审视现实,将二者熔铸于笔端。当代乡村写作不能简单停留在怀旧情绪中,而应该积极探索传统价值在现代社会的转化和创新,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
第三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创作倚重直觉和情感体验,但也需要理性的支撑,让作品更具复杂性与深刻性。好的乡村题材作品既要有温度、有情怀,也要有思想、有深度,能够通过个体命运反映时代特征,通过具体故事探讨普遍问题。
作为山东大学特聘教授,赵德发始终对青年写作者满怀期许。他表示,写作需要天赋,但更离不开积累与努力。青年学生因长期处于校园环境,生活阅历有限,这就需要主动走出象牙塔,多去体验生活,汲取创作灵感,让文字真正扎根生活。他特别强调,年轻作家应该深入基层,了解真实的中国,而不是凭借想象进行创作。
他鼓励青年写作者坚持文学梦想,不断努力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只要有热爱、有坚持,就一定能够在文学的道路上取得成功。”同时,他也提醒年轻人要保持谦虚学习的态度,广泛阅读中外经典,提高自身修养,在创作中既要有个人风格,也要有历史担当。
赵德发认为,在新时代背景下,乡村题材创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作家应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风貌、展现人民奋斗的优秀作品,为乡村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目前,《生万物》的热度仍在持续。赵德发笑着说:“希望更多人通过这部剧,感受到土地的力量,爱上文学里的故事。”而他自己,则会继续与文字为伴,书写更多关于土地、关于大海、关于时代、关于人的故事,就像他笔下的宁绣绣、封大脚一样,永远怀着对土地的敬畏,永远藏着对生活的深情。
赵德发用文字勾勒出农民与土地的缱绻与决绝,也彰显了文学的魅力与力量。他在土地与文学间的坚守,不仅为我们带来了一部部优秀作品,更树立了文学创作者的榜样。他的创作生涯证明,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既能够反映时代特征,又能够超越时代局限,与不同时代的读者产生共鸣。
在赵德发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文学、亲近土地,用笔墨记录生活中的温暖与坚韧。赵德发的文学实践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土地的眷恋、对生活的深情、对文字的敬畏,永远是创作中最动人的力量。在这样的书写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作家的坚守,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和一片土地上的人们最真实的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