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淄博晚报

6亿元产值背后,如何破局谋新?

日期:09-16
字号:
版面:第A03版:A03       上一篇    下一篇

□全媒体记者 汤继文 于谦 王子文

金秋时节,猕猴桃缀枝,清甜的果香和丰收的喜悦,弥漫在淄博市博山区源泉镇的山谷中。

这个被誉为“江北最大猕猴桃种植基地”的小镇,迎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收获季节。20000亩饱满的“碧玉”猕猴桃,如翡翠般铺展开来,田间地头,果农们穿梭忙碌,筐满篓盈;电商直播间里,主播们热情洋溢,订单不断;物流站点前,满载礼盒的货车整装待发。

数据显示,源泉镇猕猴桃年产量约5000万公斤,覆盖4000多户种植户,年销售收入突破6亿元,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曾经的欠发达地区,如今靠着这颗“金果果”走上致富路。

绿色打底+科技赋能:老产业焕发新活力

沿317省道驶入源泉镇,道路两侧的采摘园外,刚摘下的猕猴桃整齐码放,外地客商驻足询价,打包好的礼盒堆积如山。

“猕猴桃也叫奇异果,我们的产业能实现‘奇异’蜕变,靠的就是绿色打底、科技赋能。”源泉镇特色产业办公室主任翟慎红道出了产业升级的核心密码。

回溯产业发展历程,2008年是关键转折,源泉镇启动产业绿色转型“走出去学、请进来教”,组织企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赴陕西眉县、四川蒲江及新西兰等猕猴桃产区考察,将先进技术与本地自然条件深度融合,逐步构建起博山猕猴桃标准化技术管理规程。

如今的源泉镇,已形成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的产业体系:9家农业产业化企业、42家专业合作社、50个家庭农场星罗棋布。“基地+直播”营销模式遍地开花,10余家合作社与家庭农场实现线上销售突破,400多位博主、网红通过镜头向全国推介源泉猕猴桃;政府主导的“禁早令”严格规范采收时间,给种植户吃下“定心丸”。

在淄博相天莲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基地里,“80后”新农人李政正对着手机直播间热情推介:“家人们看过来,咱们源泉的‘碧玉’猕猴桃,酸甜多汁,每一口都是自然的味道!”作为返乡创业代表,李政不仅引入水肥一体化、原地生草等先进种植技术,还搭建起“微商+社区团购+视频电商”的多元化销售矩阵。“基地年产量稳定在35至40万公斤,年销售额超200万元,其中60%来自线上。”李政的成绩单,正是源泉镇“新农人”为传统农业注入数字活力的缩影。

源泉猕猴桃的优良品质,源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其弱酸性沙壤土、2588小时的年光照时长、四季分明的气候与较大的昼夜温差,为猕猴桃糖分和养分积累创造了绝佳条件,也让“博山猕猴桃就是有点甜”的口碑越传越广。源泉猕猴桃单颗平均重约100克,呈椭圆形,切开后果肉碧绿晶莹,“碧玉”之名由此而来。

品种改良的步伐也从未停歇。“碧玉二号”作为升级品种,抗涝、抗逆能力显著增强,晚熟特性延长了市场供应期,能有效避开上市高峰期。同时,其风味更浓郁,果肉更细腻,糖度提升10%,储存期长达120天。

“当前,我们正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佰瑞猕猴桃研究院、山东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深度合作,通过新模式、新技术应用和科研数据对照,力促形成山东省猕猴桃生产的标准化最佳数据。”翟慎红介绍,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正推动源泉猕猴桃从“经验种植”向“科学种植”加速转变。

从产地到餐桌:“甜蜜经济”辐射全国

在源泉镇的猕猴桃电商基地内,分拣、打包、贴单的声音此起彼伏,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自8月底采摘开园以来,交易市场便进入“连轴转”模式:每天清晨,果农们满载果实赶来,经过严格质检、分级分拣后,一箱箱贴有博山“碧玉”标识的猕猴桃,搭乘物流车发往全国各地。

“300来斤卖了近500元,价格公道,还不用自己找销路。”源泉镇珍珠村种植户老刘拿着刚到手的货款,笑容满面。

“现在基地日均收货量在5万斤至10万斤,高峰期达50万斤,全年预计突破500万斤。”淄博博山祥盛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电商基地负责人节卫东介绍,今年猕猴桃产量更高、品质更好,收购价保持稳定。通过“基地直供超市”模式,跳过中间环节,以高性价比迅速占领市场,不仅畅销山东本地,还远销广东、广西、上海、北京等地。

产业发展的红利,正实实在在惠及种植户。近年来,祥盛合作社辐射带动周边8个村种植猕猴桃近2000亩,帮助农民户均增收近2.8万元。2024年,节卫东又成立社会化服务组织,目前已服务500余户农户、3000余亩果园,提供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田间管理、统一采收标准的“一条龙”服务。

今年,淄博市女企业家协会、淄博海关等33家企事业单位与源泉镇各村、基地签订产销对接协议,以“乡村振兴合伙人”的身份,为猕猴桃产业发展添砖加瓦。

更令人振奋的是,源泉猕猴桃正不断开辟新市场。2024年9月2日,首批4000公斤“碧玉”猕猴桃启程前往西藏日喀则。同月,与内蒙古呼伦贝尔满洲里市德丰市场的合作落地,近10万公斤订单将淄博美味送到草原深处。

此外,党建引领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截至目前,源泉镇已有14个村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并组建联村党委,通过“党组织+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小农户抱团发展,为博山“碧玉”公用品牌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丰收背后的隐忧:产业发展面临多重挑战

“不够,还远远不够!”谈及产业发展现状,节卫东道出了隐忧。

尽管销售渠道拓宽,但品牌影响力仍显不足。“很多省内外游客尝过我们的猕猴桃都赞不绝口,却不知道这是淄博产的。”这份遗憾的背后,是亟待补齐的短板。

随着产业规模扩大,深层次问题逐步凸显。首先是标准化管理难题。源泉镇猕猴桃种植以散户为主,4000多户分散经营,从种植技术到采收标准差异显著。部分果农为抢占早期市场,仍存在过早采摘现象,导致果实糖分、口感未达最佳,损害了品牌口碑。

品牌建设缺乏龙头引领,是另一大痛点。尽管已形成20000亩种植规模、年产5000万公斤的产业规模,却未能培育出具有强大市场号召力的领军企业,品牌建设陷入“单打独斗”的困境。

从销售结构看,渠道单一仍是明显短板。当前,博山猕猴桃销售中电商仅占10%,供应商收购占30%,采摘占50%,微商朋友圈售卖占10%。多数农户仍沿用传统销售方式,现代营销理念不足,导致知名度局限于区域市场。

高昂的物流成本,成为制约发展的又一瓶颈。猕猴桃对物流时效与保鲜要求极高,源泉电商物流主要依赖顺丰、京东,费用偏高。节卫东算了一笔账:陕西眉县依托30多万亩种植规模、近60万吨年产量及长热销期,物流费用仅每公斤2.7元左右;而源泉猕猴桃热销期短、出货量小,物流成本高出不少,高昂运费削弱了产品竞争力。

破局发展之道:多方协同共塑“碧玉”新未来

破解难题,专业技术指导是重要支撑。

在博山区第十三届猕猴桃文化旅游采摘节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原果树研究所研究员孙希生表示,源泉猕猴桃必须强化采收、运输、存储全环节标准化管理。他建议推广“采摘包+泡沫垫运输箱”工具,参考陕西产区使用的带缓冲隔层采收筐,将机械损伤率降低40%以上,增加储存期。“‘碧玉’需在采后24小时内完成预冷,才能避免果心褐变。”考虑到农户成本压力,孙希生建议出台专项补贴政策。

此外,解决产业痛点,需多方协同、综合发力。

强化品牌塑造是破局关键。要深入挖掘“碧玉”猕猴桃的独特价值,讲好产地故事;通过创意包装、短视频传播、电商推广,塑造品牌个性;持续举办猕猴桃文化节、品鉴会等活动,打造全国知名品牌。

政府与行业协会要发挥“领航”作用。守护好“博山猕猴桃”国家地理标志认证金字招牌,建立全链条质量管控体系;针对物流短板,通过政府协调、产业联盟集中议价,与物流企业协商优惠;探索“产地仓+区域分拨中心”模式,缩短运输半径。

推动产业标准化、品质化、品牌化发展,离不开政府、行业协会、种植户的多元联动。尤其要强化产业联盟职能,整合分散资源形成规模优势,在议价、销售、应对市场风险中凝聚合力。

一颗猕猴桃,承载着乡村振兴的大梦想。作为源泉镇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农民增收的“幸福产业”,相信在政府引导、科技赋能、农户参与的共同努力下,这颗“金果子”必将突破地理与物流的束缚,以更优质的品质、更响亮的品牌,迈向更广阔的市场,书写出乡村振兴的“甜蜜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