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琉光璃彩——淄博琉璃艺术展”中讲解。
□赵作为
今年6月初,我接到赴中国国家博物馆讲解“琉光璃彩——淄博琉璃艺术展”的任务,内心既兴奋又忐忑。国博作为我国博物馆的最高殿堂,能在此讲解是难得的锻炼机会。但作为一名蒲松龄纪念馆的讲解员,我的日常工作是对聊斋文化的宣教,对琉璃艺术知之甚少。不到十天的时间里,要掌握上万字的讲解词,熟悉2000多平方米的展览空间,理解183件(套)展品背后的文化内涵……面对专业领域的空白,我一度陷入自我怀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决定从最基础的琉璃知识入手。什么是琉璃?琉璃的制作工艺有哪些?这些问题都需要从头学起。有时一个专业概念要在纸上反复书写十几遍才能理解。在学习中,“热成型”“冷加工”“脱蜡铸造”等专业术语接踵而来。为攻克这些难关,我与同事们一起查阅资料、观看工艺视频,在一次次惊叹中逐渐领悟琉璃艺术的精妙之处。
开展前两天,我们抵达北京后立即奔赴国博展厅实地演练。讲解员都知道,实地演练胜过百遍背诵。面对真实的展陈环境,原先准备的讲解内容需要根据现场情况不断调整:如何规划最佳讲解路线?怎样串联各个单元?针对不同观众如何调整讲解重点?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展厅中一一解决。
作为连接博物馆与观众的桥梁,讲解员不仅要传递知识,更要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我们的任务不是机械地复述展板文字,而是要让观众感受琉璃“浴火芳华”的璀璨重生,领略匠人“精益求精”的执着精神。我开始尝试用生动易懂的语言替代刻板说教,从追求熟练度转向注重感染力,努力成为一本行走的“历史书”,在观众与历史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6月10日展览开幕后,“琉璃凤冠”迅速成为最受瞩目的明星展品。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感人至深:孙启烨团队为完美复刻明孝端皇后的九龙九凤冠这一国家一级文物,精心制作了59只金龙,最终从中精选出9只最为完美的;由于凤凰造型无先例可循,团队经过无数次的尝试才得以最终定型。18片祥云、98块宝石、4800粒琉璃珍珠、5000余个零部件……这每一个数字背后,都凝结着团队两个多月夜以继日的辛勤努力,记录着他们在灯工热塑、编织、吹制等复杂工艺中的每一次烫伤与坚持。当我在讲解中向观众诉说这些细节时,常常看到他们眼中闪烁的感动与敬意。这种“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不仅是对传统技艺的完美传承,更展现了孙启烨这位“00”后当代青年对文化使命的深刻理解与担当。而我们的讲解工作,就是要将这份执着创新的信念、精益求精的态度,以及对艺术极致的永恒追求,化作温暖而有力量的语言,让每一位观众都能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
如今回望这段经历,可谓“轻舟已过万重山”。每当看到观众专注的眼神、听到热烈的掌声、读到留言簿上真挚的赞美,我们都倍感欣慰。这些不仅是对淄博琉璃的认可,更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鼓励。
淄博琉璃不仅见证了中国古代工艺的发展历程,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铭刻着古齐大地的辉煌历史,展现着当代淄博的蓬勃生机;凝聚着世代匠人的智慧巧思,体现着淄博人民精益求精的品格追求。作为传统文化的亮丽名片,淄博琉璃正向世界展示着东方文明的独特魅力。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继续讲好琉璃故事,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