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淄博晚报

孩子与父母的分离焦虑

日期:09-10
字号:
版面:第A08版:A08       上一篇    下一篇

开学季,街上背书包的小学生又多了起来。每当此时,无数家庭都上演着相似的一幕:小孩子紧紧抓住父母的衣角,眼泪在眼眶中打转;父母表面鼓励着孩子“学校多好玩”,转身却暗自擦拭湿润的眼角。开学,远不止是换个地方学习那么简单。

分别时,小孩子抓着母亲裙角不肯放手的场景,心理学上称为“分离焦虑”。这并非娇气或任性,而是人类进化留下的保护机制——婴幼儿依靠照顾者生存,分离意味着危险。研究发现,这种情绪在7-9个月时出现峰值,然后在幼儿期逐渐减弱,但在压力情境下,如开学,会被重新激活。

有趣的是,焦虑情绪常常是双向的。父母,尤其是母亲,同样会体验到“分离内疚”。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指出,这种内疚感源于对孩子独立成长的矛盾心理:既希望孩子自主,又渴望被需要。

通常刚开学时,家长急于知道孩子在校的情况,却问不出个所以然。“今天在学校怎么样?”“就那样。”这类对话在无数家庭重复上演。神经心理学研究显示,学龄儿童的前额叶皮层尚未发育完全,使得他们组织复杂叙事和回忆时序的能力有限。孩子不是故意隐瞒,而是大脑尚未准备好完成“整理一天经历并准确表述”这项复杂任务。更有效的沟通方式是具体而非笼统提问:“今天美术课画了什么?”“午餐和谁坐在一起?”这些问题能激活孩子的情景记忆,更容易引出真实回应。

开学后,孩子们面临的不仅是学业压力,还有复杂的社交挑战。发展心理学家发现,儿童在集体中会自然形成“隐形社交等级”,这种层级关系在开学后几周内就会初步确立。被排斥或边缘化的孩子不仅情绪受影响,皮质醇(压力激素)水平也会持续偏高,进而影响学习能力和免疫系统。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孩子会出现“开学就生病”的现象。

情绪在家庭成员间具有高度传染性。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发现,母亲的压力水平能在15分钟内通过微妙的表情和语气变化传递给孩子,尤其是敏感型儿童更容易受到影响。这就是为什么父母越是焦虑地追问学校情况,孩子越容易产生抗拒。父母的情绪状态往往成为孩子应对开学的晴雨表。

那么,如何应对开学的分离焦虑呢?有以下几种办法可以参考。

渐进式分离训练:开学前一周开始短时间分离游戏,逐步延长分离时间,帮助孩子建立“父母总会回来”的安全感。

具象化时间概念:用具体的事件代替抽象的时间描述,如“吃完三次午餐后妈妈就来接”,减轻幼儿的时间焦虑。

逆向社交故事法:不是告诉孩子“不要怕”,而是承认“刚开始可能会紧张”,然后讲述这种紧张如何自然消退,让孩子的情绪体验正常化。

家庭情绪检查: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家庭成员各自用颜色或数字描述情绪状态,如“妈妈今天是黄色,平静但有点累”,建立情绪表达的习惯。

过渡性客体运用:允许孩子带一件家中小物品,如照片、小手帕等放在口袋,作为安全的象征性延伸。

开学季的别离之苦,表面上是教育场景的转换,深层却是成长必经的分离个体化过程。每一次小别离都在无声地编织着孩子的独立性,也在重新定义着亲子关系的边界。

秋阳下,校门内外的对视中,两种不同形态的爱在同一种牵挂中交汇。这或许就是人类情感最微妙之处:我们最深切的爱,最终目的却是让自己变得不再被需要。 (牛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