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淄博市庆祝第41个教师节大会在淄博广电大剧院举行。师生代表、家长、企业嘉宾等齐聚一堂,共同向全市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
大会在短片《教育——淄博新名片》中拉开帷幕,随后,张店区祥瑞园小学学生带来了童声合唱《春风化雨》,以优美的歌声表达对教师“润物无声”的感恩,为整场大会奠定了温暖的基调。
乡村教育是淄博教育振兴的重要基石。沂源县悦庄镇中心小学校长陈标与“小悦同学”的讲述,让在场观众看到了大山深处教育的蝶变。“小悦同学”是学校原创AI形象,它用生动的导引带领大家“逛校园”——硕果累累的果树、充满乡土智慧的民俗展览馆、学生亲手耕耘的“责任田”,无不透着乡村教育的独特魅力。陈标用“29本听课记录”“每天坚持练字磨课”的故事,诠释了乡村教育者的坚守:“土地不会糊弄人,你对它上心,它就给你回报。”如今,悦庄镇中心小学通过集团化办学辐射4所乡村学校,而在我市,目前已组建53个城乡共建型教育集团,660余名乡村生源有序回流,乡村教育振兴的“淄博样板”正不断焕发生机。
“对学生成绩的追求,不应挡住室外的阳光。”周村区正阳路小学校长李强的话语,道出了淄博“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舞台上,6名曾经的“小胖墩”展示了运动风采,与大屏上过去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这是学校“远东豹&朱鹮”社团的育人成果。李强带领团队打造33块“微型运动场”,让学生每天锻炼超2小时,如今学校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超90%,近视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这样的实践并非个例,今年上半年,淄博有40多万中小学生参与体育赛事,近3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稳居全省前三,“以体育人”正成为淄博教育的闪亮标签。
优秀教师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力量,大会现场多次响起致敬的掌声。在国家级、省级荣誉教师颁奖环节,少先队员为13名国家教学名师(数量全省第一)及省级名师代表送上特制奖状,“送给全世界最好的老师”的字样,是对教师付出的最高认可。淄博市优秀教师、班主任、教育工作者代表以及10名“淄博教书育人榜样”先后登台领奖,其中既有深耕课堂的一线教师,也有教育管理者,他们共同构成了淄博基础教育“人才雁阵”的中坚力量。我市每200名教师中就有1名省级以上名师,这一“淄博现象”得到省教育厅的肯定。
从高中教育的“多元出彩”到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淄博教育的版图不断拓展。淄博四中新疆班学生希尔麦麦提·苏然其用库姆孜弹唱《玛纳斯》,讲述着“天山——淄水一家亲”的故事——学校通过“混班教学、混合住宿”,让351名新疆班学生融入校园,十届毕业生中多人考入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不少人回到新疆建设家乡。
淄博实验中学张晓华老师用“6人考入清华北大”“100多门选修课”的成绩,诠释“发现·唤醒”的育人理念;桓台二中杨俊玲老师让“中考全县1400名后”的学生实现逆袭,证明“成长有很多种可能”。而在职业教育领域,淄博职业技术大学今年首批本科招生录取线超一段线53分,与山东新景集团18年的“校企双向奔赴”更成为典范——企业267名员工来自驻淄院校,14人成长为高管,驻淄高校20万名在校生中有34.6%的人留淄发展,教育“软实力”正成为淄博城市发展的“硬支撑”。
“教育的本质是心灵的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淄博高新区第一中学老师张海蓉的故事,让不少观众热泪盈眶。面对叛逆学生,她用1封、2封、3封书信打开了孩子的心门,最终帮他们考上约定的高中;而当她身患囊肿时,学生们自发“管好自己、好好学习”,黑板上“张老师,永远的张妈妈”的字样,成了最温暖的力量。这份“双向奔赴”的爱,正是淄博教师“麦田守望者”精神的生动写照。
大会最后,全场师生合唱《追光逐梦》,满含着师生们对教育未来的期待。大会结束后,不少教师表示“倍感振奋”。这场以城市之名举办的盛会,不仅是对教师的致敬,更是对淄博“强富美优”城市愿景的郑重承诺。
师者如炬,行者无疆,淄博正朝着教育强市的目标奋进。
(全媒体记者夏金秀 胡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