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淄博晚报

童年情结:小人书里的抗战

日期:09-06
字号:
版面:第A07版:A07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收藏的部分小人书。

□陶安黎

最近这些日子,我时常翻阅这本保留至今、纸页泛黄的《小英雄雨来》和另外几本连环画,想起我们这代人在兵工厂大院里度过的童年。那是个黑白分明的年代,好人坏人一眼便知,世界简单得像小人书里的线条画。

兵工厂大院的孩子,是在红色氛围中长大的。红砖高墙围着办公楼、车间和瞭望塔,门口有武装民兵站岗,广播喇叭里经常播放《黄河大合唱》《游击队之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等抗战歌曲。我们最大的乐趣,除了放学后躲到屋山墙下相互传阅小人书,再就是往大院东南角那个小书店跑。

所谓书店,不过是一间平房,灰扑扑的门脸,一扇刷成深绿色的木门。柜台后面总是坐着那个瘦瘦的女店员,约莫四十来岁,短发,穿着洗得发白的劳动布上衣,表情严肃,很少见到她笑。我们起初都有点怕她,但很快就发现,她其实人很好。那时候书也是奢侈品,很少有家长允许孩子买课外书。尽管书店柜台前经常挤着七八个孩子,但看得多、买得少,个个踮着脚尖,伸长了脖子看书架上的小画书。而这位店员阿姨从不驱赶我们,只是偶尔抬起眼睛,轻声说:“小心点,别把书页弄破了。”有时看到天色晚了,她会提醒一句:“快回家吧,明天再来。”记得有一次,小墩看入了迷,翻页翻得太急,把那本《红石崮激战》的书角捏皱了,吓得眼泪直打转。店员阿姨却什么都没说,只是仔细地把书角抚平。从那以后,我们看书都特别小心,看完一定把书整齐地放回原处。

就是在这个小书店里,我第一次读到了《小八路》《小马倌》《鸡毛信》《雁翎队》《火烧机场》《敌后武工队》……应该感谢那个年代的画家,他们画出的这些生动鲜活的画面,给多少幼小的心灵,植入了最初的英雄形象;也要感谢那位不苟言笑却心怀善意的店员阿姨,她用默默的宽容,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烽火年代的窗口。

看完打仗的小人书,接下来就是玩打仗的游戏。这都是我们放学后乐此不疲的项目。我们用捡来的废料造武器,铁丝弯成手枪,木棍削成步枪,然后分成八路军和鬼子,在宿舍大院的一排排平房之间“交火”。记得有一次,还是那个小墩,因为长得胖,大家一致让他扮日寇小队长,可他死活不干,哭得鼻涕泡都出来了:“我爸爸是造枪打鬼子的,凭什么让我当鬼子,我也要当八路!”最后只好抽签决定,小墩抽到八路军,高兴得蹦起来。我们学着小人书里的情节,设埋伏、打游击,把兵工厂大院变成了“抗日战场”。

那时厂俱乐部或篮球场上经常放电影,《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这些片子我们看了无数遍,每句台词都能背下来。散场后,我们学着电影里的台词,一路喊叫着回家:“各小组注意!各小组注意!你们各自为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也许正是这些看似幼稚的玩耍,在我们心里种下了最朴素的爱国情怀。小人书和电影里的英雄,不但活在故事里,更活在我们兵工厂大院孩子的游戏里、睡梦中。

长大后,知道真实的历史比小人书复杂残酷得多。抗战的历史,绝非几本连环画就能全然道尽,胜利的背后是难以想象的苦难与牺牲。但小人书和兵工厂大院给予我们的,是对正义最原始的向往,对英雄最纯粹的敬仰。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更怀念兵工厂大院的童年,怀念在房屋之间“打鬼子”的黄昏,怀念那个小书店里飘着的油墨香,怀念那位让我们免费看书的阿姨。那种朴素的情感,那种鲜明的爱憎,那种对英雄毫无保留的崇拜,绘就了我们这代人的精神底色。

翻看着《小英雄雨来》,感觉时光在书页间流过。那些故事或许简单,却让我们从小懂得,“兵工人”造的不仅是武器,更是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小人书传扬的不仅是热血图景,更是一个国家永续的精神;而那个安静的小书店和它的守护者,教会我们的不仅是阅读,更是一种无声的传承。

前些日子,我重返故地。小书店的位置早已盖起了高楼。

那天,我站在那里,站了很久。

小人书会泛黄,书店会消失,然而,那些峥嵘岁月,那些壮志豪情,依然在我的记忆里铮铮作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