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新
刘培国先生新散文集《仓仓》付梓出版时,将电子书稿发我,让我有了一睹为快的感觉。作者为什么用“仓仓”作书名?我不得其解。带着兴趣翻检脑海中那些与“仓”有关的词汇,“仓廪实”“仓鼠”“仓库”“仓位”“满仓”“仓箱可期”“水仓”“粮仓”“空仓”等一股脑地涌了出来。不管哪个“仓”,无不在《说文解字》的诠释上延展和演绎:“仓,谷藏也。仓黄取而藏之,故谓之仓。”连缀两个“仓”字作为书名,是不是也有“谷藏”的意思在呢?大凡一册文章合集,无论散文、杂文、言论与评论等,将发表在报纸、杂志和网络上的文字收合在一起,称之为“仓”也是不错的选择,但这个判断却没有覆盖这本书的全部意义。
散文集中有篇同名文章《仓仓》,讲述外甥女七月养的一对仓鼠。这对宠物带来了欢乐,雌鼠怀孕产崽后却从笼缝逃走,幼崽接连夭折。作者叹道:“仓仓到来又走失,诞下儿女又遗弃,让七月亲历世事无常,是深刻的生命教育。”这般生命教育早已刻在作者生命里。奶奶为三兄弟取的乳名——场、仓、囤,皆与麦收粮食相关。长辈经历过缺粮之痛,乳名里藏着对晚辈“碗里不缺米面”的朴素期盼。作者以仓鼠故事与乳名记忆为双线,交织倾诉生命成长的斑驳光影。作者将日常经历化为素材,以透视的目光描摹过往,撷取记忆的浪花,让文章有了清晰的情感向度。《仓仓》不仅是成长阅历与生命积淀的对接,更是传递情感的切口,这种表达渗透在对人、事、景的叙写中。
《仓仓》全书收录50篇散文,皆非宏大题材,多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贝壳”。作者以这些细小元素为载体,铺展情感取舍。书中四分之一的文章以人物为主体,如《母亲的视线》《妮子》《玩印泥的人》等,无论文体是通讯、游记还是小品,情感向度都融于字间。
《妮子》写堂妹从红领巾时代“黄头发,眯缝眼,不和我靠近”,到结婚生子、井口挑水,再到改嫁到莱芜,字里行间满是姊妹间相互帮衬的亲情。这位总习惯“吃亏”的女性,其照顾人、方便人的美德,在朴素日常中闪着光。
生活是文学的源泉,好文学能将“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朦胧情感清晰化,立起生活里的自我,作者正朝着这个方向挖掘。“母亲”是散文的黄金题材,本书三篇专写母亲,《半个官庄》等文中也有涉及。作者不刻意塑造母亲形象,只筛选日常“琐碎”:儿子拿到电大毕业证后,母亲兴冲冲跑居委会改户口的“文凭”栏;她乐公好义,帮人缝被子、收管家门钥匙……这些小事让盼子女成才、慈祥善良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若将《仓仓》的主题置于更广阔的视野中,对生态的关注是其鲜明特色。《麻雀寻踪》《青海湖之魂》《草虫的报复》等文章皆为此类书写。《草虫的报复》中,作者回忆小时候上山逮蚂蚱,也写了人们为口腹之欲油炸食用蚂蚱的事。一次聚餐,他吃了只油炸蚂蚱,还没吃第二只便觉左眼皮迟钝,左脸发热发紧,从镜中看到眼皮肿胀,急忙就医。作者由此感喟:“大自然有自我调节能力,排斥人的不理性干预。过度捕杀蚂蚱亦然……蚂蚱经千万年优胜劣汰进化,生命力顽强,生存智慧远超某些病毒。”
这类文字多以“记游者”的身份倾诉体会,《青海湖之魂》便是如此。“魂”指湖中的“高原裸鲤”(湟鱼),这种鱼曾因游客猎艳捕捞成为濒危物种。青海实施保护措施后,湟鱼强势回归。作者详述湟鱼洄游的壮观景象,借受访者之口道出保护生态的主题意义。
一篇文章有一篇文章的故事,藏着不同时空的生命体验与情感向度。当下AI写作成为时尚,在写作呈现浮躁、快餐化趋势的当下,人们更需情感真挚的文字。写作者应沉静虔心,如炖博山“酥鱼锅”般,花时间焖出韵味,传递专属情感向度。从这点看,刘培国的《仓仓》有着可贵的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