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因其扼守胶济铁路、坐拥煤矿资源的战略地位,抗战时期成为日军重兵把守的区域。中共中央及山东省委对淄博地区投入了更加关注的目光,仅在抗战初期,就先后派出包括赫赫有名的廖容标、杨国夫等4批上百名红军干部从延安来到淄博,其中多人牺牲在这里。
◎韩明柱:能打仗的硬骨头
1937年深秋,河南新县籍红军干部韩明柱抵达济南时,怀里揣着一封皱巴巴的介绍信。这位24岁的指挥员,脸上还带着长征途中留下的疤痕。山东省委书记黎玉握着他的手说:“淄博那边,需要能打仗的硬骨头。”
韩明柱奔赴淄博,刚到黑铁山就赶上起义爆发。他带着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第四中队南下淄河流域时,队伍只有30多支枪,不少战士握着镰刀、斧头。在佛村遭遇反动武装伏击的那个黎明,韩明柱让战士们钻进高粱地,自己带着两名警卫员,三杆枪交替射击,硬是把敌人引向相反方向。“跟着韩队长,心里踏实。”幸存的老战士后来回忆,他总能在绝境中找到生机。
辗转到寿光后,韩明柱担任山东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副支队长。他给这支农民武装带来了红军的练兵方法。每天天不亮就练刺杀,饭前要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打仗前必开“诸葛亮会”。有一次练兵时,一个青年农民怯生生地问:“韩队长,咱这土枪能打过鬼子的机枪?”他拿起一支老套筒,瞄准百米外的树干连开三枪,枪枪命中。他说:“枪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敢打,就没有打不赢的仗!”
1938年10月的邹平蒙家村伏击战,成了韩明柱最后的战场。日军的机枪在坟地掩体后疯狂扫射,八支队的进攻屡屡受阻。韩明柱观察地形后,发现坟地西侧有片低洼地可迂回。“跟我上!”他甩掉上衣,提着匣子枪带头冲出去。战士们见状纷纷跟上,喊杀声震彻田野。就在接近敌机枪阵地时,一颗子弹击中他的胸膛。倒下的瞬间,他仍指着敌人的机枪巢大喊着“炸掉它”。
当地老乡含泪将韩明柱埋葬,坟头种了一棵松树。多年后,蒙家村的老人还记得,那个总爱帮乡亲挑水的红军干部,牺牲时口袋里还揣着半块没吃完的玉米面饼。
◎薛云亭:河滩上的群众守护者
1939年春天,博山夏庄村的百姓发现,村里来了个操着陕西口音的红军干部。他总穿着件打补丁的灰军装,裤脚缠着绑腿,见人就笑,帮着乡亲们挑粪、犁地,样样在行。这位名叫薛云亭的特委军事部长,白天和群众一起下地,晚上在油灯下教大家识字,讲延安的故事。
薛云亭对道会门组织的改造,至今仍被党史专家称为“统战典范”。博山池上一带的“堂天道”道首王子虹起初对八路军心存戒备,薛云亭就提着两斤茶叶登门,盘腿坐在炕上讲自己参加韩城暴动的经历:“王大哥,咱都是受苦人,鬼子来了,道士的符咒挡不住子弹,只有团结起来才是出路。”他连续去了七趟,终于打动王子虹,5000多名道众放下符咒,拿起了枪。
1939年6月19日的拂晓,博山夏庄村被日军包围时,薛云亭正在主持群众大会。听到哨兵报警,他第一时间让村干部组织群众向东山转移,自己带着一个班的战士在村口阻击。“薛部长,你先撤,我们顶着!”年轻战士安凯平急得直跺脚。薛云亭却拍着小安的肩膀说:“我是军事部长,哪有让战士断后的道理?”在河滩阻击的两个小时里,薛云亭的匣子枪几乎没停过。他熟悉每块石头、每棵树木,一会儿在堰根后射击,一会儿绕到敌人侧后方扔手榴弹。当敌人的子弹击中他时,他正把一份党员名单塞进石缝,那是他用生命守护的秘密。
薛云亭牺牲后,夏庄村的百姓冒着风险把他葬在玉皇山下。1944年立碑那天,十里八乡的乡亲都来了,有位老大娘颤巍巍地摸了摸石碑上的名字,哭着说:“薛部长是为咱百姓死的啊!”如今,薛云亭名字仍在当地民众间口口相传。
◎谭祖本:清河平原的拓路者
1939年冬,小清河上的薄冰还没冻实,谭祖本带着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二营战士,踩着刺骨的河水向北岸蹚去。这位湖南醴陵籍的红军干部,长征时曾在大渡河畔激战过,此刻正带领部队执行开辟清河平原根据地的战略任务。
面对日伪军的频繁“扫荡”和复杂的敌后环境,谭祖本与战士们同吃粗粮、共宿草棚,一边组织群众开展游击斗争,一边建立抗日政权,为根据地的稳固打下坚实基础。
1940年,八路军山东纵队开启整军工作,部队战斗力大幅提升。8月,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以三营为基础扩编为第八团,谭祖本升任团长;9月,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整编为山东纵队第三旅,他继续担任八团团长,肩上的责任更重,斗志愈发昂扬。
1940年10月,国民党顽固派掀起反共摩擦,鲁北行辕主任何思源指令刘景良、薛儒华、周胜芳等部近万人,联合进攻高苑抗日根据地。敌众我寡,谭祖本临危不乱,率八团官兵坚守阵地。15日凌晨,周胜芳部千余人偷袭八团,谭祖本与政委李曼村沉着指挥,待敌人逼近围子墙,一声令下,战士们火力全开,将偷袭之敌击溃。17日,顽军想用诈骗计诱捕八路军,被谭祖本识破,八团与友邻部队协同作战,打得刘景良部溃不成军。
残敌董曰信部逃至青城王家庄后,周胜芳又率部增援。25日夜,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旅副旅长杨国夫率部围攻王家庄,谭祖本带领八团冲锋在前,歼敌200余人。26日,在追歼逃敌的关键时刻,为摸清敌情、精准指挥,谭祖本不顾危险跳出战壕。就在他观察战场、下达命令的瞬间,敌人的枪弹击中了他,这位年轻的指挥员轰然倒下,再也没能站起来。战士们把谭祖本葬在青城的黄河大堤旁,说这样他就能看到部队把日军赶出平原的那一天。
◎何万祥: 万祥山上的不朽丰碑
1944年春天,沂源县大泉庄的虎山炮楼里,日伪军正得意洋洋。这座用钢筋水泥筑成的堡垒,号称“攻不破的防线”。他们不知道,一个叫何万祥的红军连长,正带着战士趴在山下的乱石堆里,观察着炮楼的每一个射击孔。
何万祥的“渡河英雄”名号,在八路军115师无人不晓。1936年东渡黄河时,何万祥踩着浮冰第一个跃上对岸炸毁敌堡的壮举被写进部队教材。到山东后,他带的连队成了攻坚尖刀,不管多硬的骨头都能啃下来。在苏北赣榆战役中,何万祥光着膀子爬上城墙,手里的大刀砍得卷了刃;在日照甲子山战斗中,他带领战士们在雪地里潜伏三天三夜,冻僵了也没人动一下。
攻打沂源虎山炮楼的命令下达后,何万祥连续三天围着山侦查。他发现炮楼西侧有个陡坡,伪军防守薄弱。总攻那天凌晨,他带着爆破组攀着岩石往上爬,石缝里的荆棘划破了手脚,鲜血染红了攀登的路线。第一个炸药包炸毁了外围工事,第二个炸药包刚要点燃,他的喉部突然中弹。
“连长,你下去!”战士们哭喊着要抬何万祥后撤,他却推开大家,用手捂着伤口,指着炮楼嘶哑地说:“炸掉它!”当炸药包轰然巨响,炮楼坍塌的瞬间,这位29岁的英雄永远闭上了眼睛。
战后,沂源县将虎山改名万祥山,山上的松树越长越密,像极了何万祥带领的战士们,永远守护着这片土地。
这些从延安来的红军干部,没有留下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却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了初心使命。韩明柱的补丁军装、薛云亭的识字课本、谭祖本的作战地图、何万祥的生锈大刀,仿佛静静诉说着八十多年前,一群怀揣信仰的共产党人,在淄博这片土地上播撒希望,用生命浇灌出胜利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