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淄博晚报

国破家何在? 舍家为保国

日期:09-03
字号:
版面:第A07版:A07       上一篇    下一篇

绘图:成国栋

当李仲岩亲手点燃炸药,自家苦心经营的磨坊在轰鸣中化为瓦砾;当寇衍庆眼见祖传诊所被日寇焚毁,携全部药械投身八路军;当刘康侯在就职典礼上挥笔改名立誓,将“康侯”改为“中和”昭示和平理想……山河破碎的至暗时刻,淄博大地上涌现出一批毁家纾难的志士。他们或炸基业、焚故园,或送骨肉、别亲人,以“国破何以家为”的决绝,将家族命运熔铸于民族救亡的洪炉。

◎炸毁家园:李仲岩的毅然抉择

1898年,李仲岩出生于博山八陡北河口村。青州求学时,进步思潮已在这位聪慧青年心中埋下火种。济南高中毕业后,他返乡帮助父亲经营小铺,1935年购置磨面机,建起磨坊。

1937年,七七事变的炮火击碎了李仲岩平静的生活。目睹日寇烧杀掳掠、无恶不作,他忧心如焚。当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时,李仲岩深受震撼。恰逢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先遣第一梯队战士李兆亭深入八陡矿区宣传抗日,李仲岩从中看到了希望。

国难当头,匹夫何惜小家?1938年10月,李仲岩作出惊世之举,他亲手点燃炸药,炸毁家里赖以为生的磨坊及全部设备,将库存面粉分给贫苦百姓。李仲岩仅携一支匣枪,率全家老小奔赴莱芜西平州村,加入徐化鲁、蒋方宇领导的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先遣第一梯队,任参谋长。

投身抗日后,李仲岩全力为部队扩充力量。他凭借地熟、人脉广的优势,走遍各村,收了近30支枪;又趁日伪军“扫荡”空隙,带领战友深入战区,依靠地下党员与群众支持,搜集枪支弹药,还动员修枪匠李树生为部队修理枪械。

一年多的奔波里,第四支队先遣第一梯队从最初14人的小武装,壮大为1484人、拥有3个营7个连的劲旅。他们先后发起奇袭五亩地据点、青石关战斗等,狠狠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1939年,部队整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三团,李仲岩任参谋长,同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司令员徐化鲁曾感慨:“李仲岩是先遣第一梯队发展壮大、屡获胜利的关键。”

除了抗战时期,在解放战争时期,李仲岩还有一次请求炸毁自己家园的行动。1946年,为防止自家的空房屋及院落为敌所用,他请求我当地驻军,派部队将敌人修建的地堡及所有房屋全部炸掉。

◎全家抗战:刘康侯的革命家庭

1900年,刘康侯生于博山樵岭前村。1926年11月,他成为博山第一个党小组的五名成员之一。虽因1928年党组织遭破坏与上级失联,次年又被国民党逮捕入狱,但其信仰从未动摇。

1937年七七事变后,正在村中主政的刘康侯挺身而出,奔走串联,成立村抗敌行政委员会并组建自卫团,任团长。他收集村中鸟枪、猎枪、土炮及国民党军队溃退遗弃的武器,请铁匠打造龟头刀、干砸枪等武器武装队伍。他以自卫团为阵地,对青壮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操练习武。

1938年4月,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到村收集枪支,刘康侯率先交出保管的步枪,并提供全村武器存放信息,将所有正规枪支献给八路军。同年,刘康侯主动联系八路军驻博山办事处(中共博山县委)主任张敬焘,请求加强抗日领导,县委旋即派员常驻其家议事。经刘康侯串联乡贤,1939年初成立乡行政抗敌委员会;2月23日,于桃花泉村迎仙观集会,选举成立博山县二区行政抗敌委员会,刘康侯当选负责人。同年9月,二区抗日民主政府正式成立,刘康侯当选区长。

就职典礼上,刘康侯郑重更名:“自今日起,刘康侯改名刘中和,誓为中华民族谋求和平。”在刘康侯感召下,除老母托付亲戚外,他的妻子与三个子女悉数投身抗战。长女刘云程成为当地首位抗战女同志和女党员,任二区妇救会长。1942年10月17日,刘云程在莱芜吉山战斗中壮烈牺牲。刘康侯亲为爱女立碑:“她虽是我女,更是革命好干部、令人钦佩的党员!”妻子携幼子刘同懋、刘同惠因敌追捕,辗转抗日根据地流亡八年。1941年正月,刚满13岁的刘同懋被父亲送入八路军山东纵队一旅参军。刘康侯“抗战家庭”“革命家庭”的美名传遍山乡。

◎举家革命:梁佐华的抗战决心

梁佐华是张店北焦宋村人。全面抗战爆发后,他就把二儿子梁树茂送到了廖容标率领的黑铁山抗日武装部队。三儿子梁树梓被敌逮捕,侥幸生还。梁树梓刚满19岁时,梁佐华就送他参加了八路军胶济大队,四儿子梁树槐参加抗日民主政府桓台县大队时,年仅17岁。小儿子梁树芬在父亲和哥哥的影响下,也走上了革命道路。

老伴去世早,身无牵挂的梁佐华全身心投入抗日工作。1938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除支持子女参加八路军外,他还积极为中共地下组织搜取情报、传递信件,掩护抗日同志,动员青壮年参加抗日。

敌人对梁佐华恨之入骨。益都县(今青州)国民党特务科长扬言要逮捕梁佐华,疯狂叫嚣:“在湖田要杀120个人,梁佐华是北焦宋的第一个。”这个特务每次到北焦宋,都派亲信打听梁佐华的下落。一天深夜,派人向梁佐华家投了6颗手榴弹。

1942年9月10日,梁佐华被张店的日伪军抓去。审讯他时,敌人用老虎凳、东洋刀、肥皂水等各种刑具,对他动了大刑。梁佐华死去活来,但不管敌人怎样审问拷打,他始终说:“我只知种地,不知其他。”

敌人问不出口供只好将他释放。从此以后,梁佐华常常夜宿铁路涵洞,躲过了敌人一次又一次抓捕。

梁佐华率全家参加八路军,英勇不屈、全力以赴,被当地群众誉为“抗战堡垒户”“革命门第”。

◎父子英烈: 寇衍庆的医药报国

临淄敬仲寇家村的育春堂诊所里,寇衍庆的药碾子总在吱呀作响。1937年前,这位中西医都会的医生,给穷人看病从不收钱。那时,他最大的心愿是让三个儿子继承诊所,把育春堂的牌子传下去。

妻弟李人凤带来的抗日消息,让寇衍庆的药碾子开始碾火药。他把诊所变成八路军的接待站,伤员来了就治病,干部来了就放哨。有次日军突然搜查,他让伤员躲进药柜,自己坐在诊桌前给伪军看病,脉把得比谁都认真。

1938年的一天,三个儿子站在寇衍庆面前。寇衍庆看着长子寇芳田、次子寇芝田、三子寇良田突然笑了:“诊所我看着,你们去打鬼子。”

1939年除夕夜,育春堂在火光中倒塌,寇衍庆看着燃烧的牌匾,对妻子说:“烧了也好,咱去部队开个移动诊所。”51岁的他带着药品和器械,跟着八路军转战各地,手术灯常常亮到天明。

1943年成了寇家最黑暗的一年。5月,长子寇芳田牺牲;夏天,寇衍庆在张店监狱被杀害;11月,三子寇良田牺牲。当次子寇芝田在战斗中听到这些消息,只是把父亲送的手术刀攥得更紧,直到抗战胜利那天,才在亲人的坟前哭了一场。

类似的感人故事还有很多。周村杏园子村的吕文章,带着长子吕则敬参加黑铁山起义时,特意改了姓,却在牺牲前对儿子说:“别忘了咱姓吕,更别忘了咱是中国人。”

张店洪沟村的邹光中,是1924年入党的工人运动领导人,把三个女儿、一个儿子都送进了八路军军营。

1917年出生于淄川区西官村的金子贞牺牲后,他的母亲许月华把二儿子金清智交给区委书记:“老大没了,老二上。”当金清智也牺牲在保护文件的战斗中,这位白发母亲擦干眼泪,继续为八路军送信,直到抗战胜利。

这些淄博百姓,原本过着磨面、行医、种地的平凡日子,却在国难当头时作出了不平凡的选择。门楣无存,国门永固;小家破碎,大家新生。他们在民族存亡之际只有一个信念:国破家何在?唯以血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