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深秋,在莱芜吉山的激战中,中共泰山地委书记汪洋将被机枪打穿的双腿盘起,靠着石墙端正坐姿,用最后一颗子弹穿透自己的太阳穴。那声枪响与桃花岭上郇振民扣动扳机的声音、马鞍山上王凤麟自戕的枪声、小清河畔韩子恒决绝的射击声,在齐鲁大地交织成一曲曲壮烈的殉国悲歌。
他们为生命划下句点的壮举,不仅是对侵略者的最后蔑视,更是共产党人誓死捍卫民族尊严和革命气节的冲天气概,在淄博抗战史的丰碑上刻下了“宁死不屈”四个大字。
◎汪洋的碧血丹心
汪洋,生于1913年,山东省东阿县人。1931年秋,他考入济南第一乡村师范,九一八事变的炮火点燃了他胸中的救国烈焰。同年12月,汪洋组织学生远赴南京请愿。毕业后,他返回东阿高小执教,在传道授业间播撒革命火种。1936年2月,汪洋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奉命在东北军中秘密开展工作,足迹踏遍陕、豫、苏、皖。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山东省委一声召唤,汪洋化身中共临沂军事小组成员,在博山、淄川、临沂、潍县、泰安等地秘密奔走,与志同道合的谢辉、张岗、崔介等人,点燃民众武装的烽火,成功组建“十字路抗日游击大队”与“兰陵国民抗敌义勇军”。
1938年初,汪洋组建的抗日武装力量被国民党山东第三区(临沂)专员张里元强行收编为保安旅独立营,由其亲信戴星三任营长。3月,独立营北上,汪洋等人密商驱戴大计。周密部署后,部队抵达博山夏庄。汪洋果断指挥部队包围营部,兵不血刃迫使戴星三交枪离营。随即,汪洋在军人大会上振臂宣告:脱离张里元部,参加八路军。
部队星夜兼程赶赴淄川马棚村,与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胜利会师,被编为四支队三团,张岗任团长,汪洋任政委,史册铭记的“夏庄起义驱戴离营”,书写了汪洋智勇双全的华章。
1942年10月17日,时任泰山地委书记的汪洋与专员赵笃生,率地委、专署机关干部及部分武装在淄川县刘白杨村集训县区干部,突遭从莱芜、口镇、新泰、张店、胶济路等地扑来的6000余日军合围。在莱芜吉山山谷,面对绝对优势的敌人,八路军勇士们激战三个多小时,汪洋身边战友尽数倒下,数十名日军狰狞围拢。身负重伤的汪洋,将被打穿的双腿盘起,背倚石堰,挺直胸膛,用生命中最后的力量举枪对准太阳穴。此役,包括汪洋在内的263名指战员壮烈殉国,史称“吉山惨案”。
汪洋殉国的消息传至延安,八路军总部通电全军致哀。淄川县抗日民主政府于吉山村西龙王台立碑纪念,后称“汪洋台”。
◎郇振民与桃花岭英魂
郇振民,生于1917年,博山西域城村人。这位青年教员在七七事变的烽烟中,白天于课桌间传授知识,夜晚在星光下教授少年习武强身。在共产党员张敬焘、蒋方宇等人指引下,他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8月光荣入党。
1937年12月博山沦陷后,郇振民受命组织抗日武装。次年秋,他率一批青年学生加入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担任一团二营连长。1940年冬,被组织选送至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深造。
1942年11月10日,日伪军集结12000人的重兵,对沂蒙山区实施残酷的“铁壁合围”。敌军企图偷袭在博、莱边区活动的八路军泰山军分区指挥机关。此时,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已化整为零,以游击战术周旋于泰沂群山。四支队司令部率一营驻防南博山尹家峪,博莱县独立营则扼守池上鹿疃村北山的兀儿岗。
清晨,敌袭骤至。为掩护军分区机关,博莱县独立营由虎口寨急驰夏庄,随即陷入重围。指导员阎发苍率两个排掩护群众转移;副营长郇振民则亲率一个排,如利剑般插上北面的桃花岭,抢占制高点,吸引敌军主力。
面对十倍于己的强敌,桃花岭上的勇士们毫无惧色。整整一天,他们击退敌人十几次疯狂冲锋。硝烟渐散,阵地上仅剩郇振民与三名战士。最后时刻,面对扑上山顶的敌人,三名战士毅然摔碎枪支,纵身跳下悬崖。郇振民平静地举起手枪,将最后一颗子弹射入自己的太阳穴,年仅25岁。
这场战斗,郇振民率领的博莱县独立营一个排36名战士,为完成掩护任务,全部壮烈牺牲在桃花岭阵地上,他们用生命铸就了“桃花岭英雄排”的不朽称号。
◎王凤麟的绝壁绝唱
王凤麟,1911年出生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一个农民家庭。九一八事变后,王凤麟的两个哥哥加入东北抗联第五军,他紧随其后投身地方抗日工作并加入共青团。1935年底,作为战斗骨干,王凤麟被选派至莫斯科东方大学工兵班深造,系统学习革命理论、工兵技术与爆破战术。1937年底学成归国抵达延安,同年入党。
1938年11月,王凤麟随张经武等同志奔赴山东抗日前线。1939年初,王凤麟奉命创办八路军山东纵队首个爆破训练班。作为主任教员,他倾囊相授,带领学员自制黑色炸药,研制石雷、踏雷、蹚雷等杀敌利器。
1939年5月,王凤麟调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第三营营长,率部在泰山、莱芜一带英勇战斗。1940年4月部队整编后,王凤麟任一旅二团副团长,组建工兵排,潜心钻研爆破攻坚战术。他结合实战,创出火力间隙“偷炸”、连续爆破、竖包“悬炸”、扛杆架桥越壕炸、双导火索引爆等战法,总结出爆破与火力掩护、强攻相结合的“四组一队”(火力、爆破、突击、梯子及预备队)攻坚战术体系。
1941年3月,在博山南部甘泉庙公路伏击战中,王凤麟指挥三个排,仅用10分钟即毙伤日军30余人、伪军1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打出了赫赫威名。然而,在莱芜吉山遭遇战中,他失去了右腿。装上枣木假腿后,他以惊人毅力练习行走,并在养伤期间呕心沥血总结爆破技术战术经验,为部队提供宝贵指导。
1942年,主力部队外线作战,行动不便的王凤麟主动请缨坚守淄川马鞍山。他与山上30余名干部、战士及家属积极备战。11月9日,日军重兵猛攻马鞍山,飞机大炮狂轰滥炸。王凤麟拄拐指挥,率众英勇阻击,一次次击退强敌。10日,敌增兵至6000余人,飞机8架,攻势更凶。弹尽之际,王凤麟指挥战士们以石块抗击,大部分战士在跳崖中壮烈牺牲。面对步步紧逼的敌人,王凤麟从容举起手枪,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时年31岁。
◎韩子恒的最后一搏
1906年,韩子恒生于高青县唐口村一个农民家庭。1938年1月,韩子恒率领民间武装组织“联庄会”会员配合山东人民抗日救国第五军一部,在小清河畔成功伏击日军,振奋了军民抗战士气。不久,他被推举为长山县六区区长兼区中队队长。1938年2月率部加入山东人民抗日救国第五军,任第十九中队队长。10月,光荣入党。
自1940年春起,韩子恒率部转战小清河两岸高苑、青城、邹平、长山、桓台等地,在日伪残酷“扫荡”与“蚕食”中顽强周旋。他曾率部在长白山巧妙突破4000余名日伪军的合围,创下零伤亡奇迹,他指挥阻击日伪重兵,沉重打击敌寇气焰。
1943年1月15日,日军发动对清西地区的“铁壁合围”。时任八路军清西军分区参谋长的韩子恒率九连在高城西北大王村南开阔地被万余名敌军重重包围。
在韩子恒指挥下,九连将士浴血奋战。机枪手倒下一个,立刻有人顶上,一次次打退敌人潮水般的进攻,直至所有机枪手全部牺牲。子弹、手榴弹耗尽,战士们挺起刺刀与敌展开惨烈的白刃战。最终,面对汹涌而上的敌群,勇士们宁死不当俘虏,拉响最后的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
韩子恒身先士卒,奋力冲杀,身负三处重伤。当敌人狞笑着围拢,他平静地举起手枪,用最后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年仅37岁。
四位英烈,四颗射向自己的子弹,这绝非生命的轻掷,而是民族气节在至暗时刻迸发出的光焰。他们在诉说着同一种精神,只要民族气节在,纵使粉身碎骨,英魂终将如日月星辰,照耀后来者的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