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淄博晚报

投笔作刀枪 誓死不做亡国奴

日期:09-03
字号:
版面:第A04版:A04       上一篇    下一篇

绘图:成国栋

在淄博抗战的历史长卷中,活跃着一批特殊的身影。他们出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风云激荡之际,在五四爱国运动的浪潮中觉醒,在帝国主义侵略、军阀混战的硝烟中沉思,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淬炼,更在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的国难当头时奋起。

从苦闷求索的爱国主义者到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这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成为淄博抗日洪流中的先锋。他们用生命书写了誓死不做亡国奴的壮丽篇章。

◎书生司令马耀南:教鞭换枪杆的中学校长

1902年,马耀南出生于周村北旺庄一个耕读传家的农商家庭,幼时诵读私塾的经历涵养了他的家国情怀。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惨败的消息传来,少年马耀南在日记中挥笔写下:“我们要把帝国主义赶出去,我们要做真正的中国人。”五四运动爆发后,马耀南手捧《新青年》奔走呼号,参与王尽美、邓恩铭领导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反帝爱国运动中初露锋芒。1920年考入济南一中后,新思想的浪潮彻底改变了马耀南的人生轨迹。

1924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后,马耀南当选校学生联合会及天津学联负责人。他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加入国民党并与中共地下党员张友渔密切合作,成为大革命洪流中的弄潮儿。1927年白色恐怖降临,马耀南目睹国民党背叛革命的行径,在1930年国民党代表大会上,因怒斥贿选黑幕愤然退席,终以“亲共反蒋”罪名被通缉。逃亡途中,马耀南在日记中写下誓言:“宇宙一战场,人生恶斗耳,一息尚存,绝无逃遁苟安之余地。”?

1933年,马耀南出任长山中学校长,将校园打造成革命摇篮。他革新教学内容,广纳进步教师,购买《共产党宣言》等书籍,教导学生读书不忘救国。红军北上抗日、西安事变等事件让马耀南进一步认清:“中国共产党才是拯救中国的唯一力量。”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在日记中自责:“全国已入血战,自顾安逸,能不愧死!”随即,马耀南全力配合山东省委派来的干部发动黑铁山起义。?

为筹措起义经费,马耀南变卖田产、疏散家人,带领两个弟弟投身战场,兄弟三人全部牺牲在抗日疆场,被誉为“一马三司令”。

马耀南是清河(渤海)地区抗日的一面旗帜,“跟着马校长打鬼子”是口号,更是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1937年12月黑铁山起义后,马耀南为部队的迅速发展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正如他的入党介绍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政委霍士廉所讲:“部队半数以上的战士,是奔着马耀南来的,我们的很多工作是通过马耀南去做的。从一定程度上说,没有马耀南就没有三支队。”

1939年7月22日,马耀南在桓台牛王庄突围中牺牲,随身携带的《孙子兵法》浸透鲜血,扉页上“兵者,国之大事”的字迹,成为他一生的注脚。马耀南牺牲后,他的另一位入党介绍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郭洪涛的题词是:“马耀南烈士是山东八路军第三支队的缔造者。”

◎博士司令孙鸣岗:从巴黎学馆到抗日战场

时光回转到20世纪初,高青县洼里孙村的农民孙成三,节衣缩食供聪慧的长子孙鸣岗读私塾。1914年,这位高苑高等小学堂的学生因贫辍学,校长刘玉辉解囊相助:“此子当成大器。”1916年,孙鸣岗考入山东省立师范,后入北京高等法文专修馆。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孙鸣岗怀揣向西方求真理的信念赴法勤工俭学。在法国雷诺汽车厂,孙鸣岗白天给机器上油,夜晚在车间灯光下读《资本论》。1921年经济萧条时,孙鸣岗参与蔡和森组织的“生存权、求学权”运动,在巴黎街头与军警对峙。经过三年勤工俭学,孙鸣岗考入巴黎大学法学院,1930年获法学博士学位,是当时山东为数不多的留法博士之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际联盟在巴黎召开会议,竟承认日本在东北的“剿匪权”。作为列席的法学专家,孙鸣岗目睹国民党代表默认退让,拍案怒斥:“你们在瓜分中国!”留法期间,他研读《共产党宣言》,看清资本主义的虚伪和贪婪,对西方文明从崇拜到失望。1932年秋,孙鸣岗放弃优渥条件回国,他在日记中写道:“救中国,还得靠中国人自己。”

1938年1月,时任威海卫专员的孙鸣岗,配合中共胶东特委发动威海起义,将公署军械库枪支悉数交给八路军。同年11月,孙鸣岗赴胶东途中被同村好友、高青党组织创始人孙健萍挽留,两人以《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为纲,喊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保卫家乡”的口号,三天内集结300余名民众。

1939年2月,鲁北清西地区第一支抗日武装成立,命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团第二梯队,孙鸣岗任司令员。他用国际法知识解析日军暴行,以巴黎街头斗争经验组织游击战,伏击日军运输队时,“博士司令”趴在雪地里瞄准的姿势,被战士笑称“比在巴黎考试还认真”。1940年,孙鸣岗率领的部队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第三大队,孙鸣岗由陈毅介绍入党,实现了多年求索终得归处的心愿。

在清西战场,孙鸣岗创造“麻雀战”战术,坟头埋地雷、草垛藏战士,连老农的粪叉都成为武器。1943年反“扫荡”中,孙鸣岗带着译自法国的《游击战术》手稿,指挥部队以少胜多。当地百姓说:“孙博士的手枪和钢笔一样厉害。”

◎兵工司令邹国资: 试管里的抗日火种

1906年生于张店昌城村的邹国资,13岁考入山东省立第一中学,1919年参加济南抵制日货运动,在游行队伍中高喊“还我青岛”。1929年,邹国资赴北平求学。1935年一二·九运动中,这位北京大学化学系的学生冲在前列,被军警殴打致伤,血衣被同学珍藏,那是爱国的见证。

1937年夏,邹国资入党后,本想赴北平任教的计划被七七事变打破。8月,他绕道烟台返家,见日军在距村3公里的张店火车站烧杀,邹国资发出誓言:“用我的化学知识炸碎侵略者的美梦。”当年冬天,邹国资联络70余名师生组建游击队,自制土炸药,用硝石、硫磺、木炭同敌人战斗。

1938年4月,邹国资率队与黑铁山起义部队会合,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第二中队队长。在南定铁路线,邹国资计算炸药量炸毁日军列车;5月,部队整编为淄川独立营,邹国资任副营长,配合铁道大队袭击张店、南定火车站,击毙日军3人,炸毁车厢3节。

1938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每个根据地建兵工厂”的指示传到山东。1939年6月,八路军山东纵队指挥张经武找到邹国资这位化学系高材生,给他的任务是筹建兵工厂。邹国资在沂蒙山区的山洞里建兵工厂,用瓷缸熬硝、石碾碾火药,缺雷管就用玻璃管代替。

日军“扫荡”时,邹国资抱着硝化甘油罐子钻进地道。1941年,邹国资研制的无烟火药让我军子弹射程提升30%;1943年,硝化甘油炸药炸毁日军炮楼。从1939年6月,邹国资出任八路军山东纵队兵工建设主任,到任职八路军山东纵队兵工总厂厂长,再到1948年任职华东军工部第一军工局局长,邹国资担任兵工领导长达10年之久,为改善八路军、人民解放军的武器装备,加强武器和子弹的研制生产,特别是组织研制成功的无烟火药及硝化甘油高级炸药,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被称为“兵工司令”。

像马耀南、孙鸣岗、邹国资这样,在淄博抗战中勇作先锋的知识分子还有博山的张敬焘、蒋方宇,临淄的李人凤、李曦晨、石潇江,张店的孟金山、孙铁民,淄川的王承一,高青的孙健萍,周村的樊语乡,沂源的杨荆石等。他们是校长、医生、教师,在民族危亡时,将钢笔换成枪杆、药箱变成弹盒、教案写成战书。他们用读书人的赤诚和血性,写下了不屈的抗日史诗。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爱国是知识分子最厚重的底色,担当是读书人最耀眼的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