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淄博晚报

烈火淬炼的14229粒革命火种

日期:09-03
字号:
版面:第A03版:A03       上一篇    下一篇

绘图:成国栋

抗战初期的淄博,党组织被破坏殆尽,处于秘密状态的党员寻找党组织,如同在黑夜里追寻启明星。淄博大地上有这样两个人物,他们为信仰九死而不悔。

王景陈,七年跋涉两万里,踏破草鞋只为找到组织;张天民,四年辗转煤海矿山,孤灯独守只为重燃革命星火。他们的足迹,丈量着对党的无限忠诚;他们的坚守,铸就了淄博党组织浴火重生的基石。当14229名党员的名字汇聚成抗战洪流,那些曾经微弱的星星之火,终于燃成不可阻挡的燎原烈焰。

◎王景陈的两次陕西之行

1930年早春,薄雾笼罩着黑铁山脚下的土路。25岁的王景陈将一双草鞋塞进行囊,中共铁山特支书记李清贵紧握他的手,郑重嘱托:“找到组织,寄红字大信封!”带着这份沉甸甸的使命,王景陈踏上了第一次寻党之路。那时他未料到,这条追寻光明的长路,竟需要七个春秋。

王景陈的人生本有坦途。1919年夏,他从家乡黑铁山脚下的中埠村考入山东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青州四师)。1923年夏,因组织学潮被迫提前毕业后,他又考入官费的山东大学农学院。正是在这里,王景陈与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相识。

据《中共淄博地方史》记载,1923年,王景陈在邓恩铭指示下加入中国国民党,秘密从事共产党的工作,开启了革命生涯。1926年6月大学毕业后,王景陈被党组织派回家乡开展农民运动。同年秋,经中共山东执委选派,他奔赴武汉投考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成为五期总队步兵科学员。在当年全国招考的40名学员中,山东仅录取2人,王景陈便是其中之一。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国。王景陈毅然坚定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家乡,他展现出非凡的勇气与智慧,三次成功解救中共铁山特支成员,粉碎了敌人破坏特支的阴谋,赢得了当地各阶层人士的信任和敬重。大革命失败后,党组织联系中断,王景陈肩负起重建联系的重任,两次被铁山特支派出,踏上茫茫寻党路。

第一次寻党,王景陈与中共铁山特支书记李清贵约定以“带衔的红字大信封”为信物,足迹遍及济南、济宁,又远赴陕西、甘肃。近两年漂泊辗转,始终未能接上组织关系,最终,王景陈失望而归。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王景陈再次受铁山特支派遣,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向中共中央汇报山东情况并请求派遣干部领导抗日。他辗转于山西、陕西,一面积极参与当地的抗日活动,一面千方百计试图突破国民党军的严密封锁线前往延安。就在他苦苦寻找机会之际,收到了李清贵的来信。信中告知:党中央和山东省委已派人抵达黑铁山,正在组织抗日武装起义。这迟来的喜讯,意味着他不必再冒险穿越封锁线去延安了。

从1930年到1937年,王景陈两度受命,行程逾两万里,草鞋踏破,初心不改。

◎张天民的南下北上

王景陈在西北苦寻无果时,千里之外的南方,另一条同样艰辛的寻党路也在展开。1933年3月,福建龙岩的崎岖山路上,两个满身尘土的山东汉子鹿省三和张天民,已在闽西山区辗转半月。他们怀揣找到红军、接上山东党组织关系的希望而来,却一次次扑空。当最后一位老赤卫队员摇头叹息“红军早就转移了”,两人如遭重击,眼前怒放的木棉如火如荼,却丝毫驱散不了他们眼中的迷茫,与山东党组织的联系彻底断了线。

无奈的鹿省三、张天民回到济南。通过淄川籍同学王子高(王崇基)的引荐,张天民决定深入淄川矿区。在王子高安排下,张天民来到淄川矿区大窎桥村,结识了王承一、张凤翔,随后到附近条件极其恶劣的华坞岭煤矿,成为一名拉煤工。在这里,张天民隐姓埋名,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在黑暗的矿井和简陋的工棚中苦苦寻觅党的踪迹。

张天民的坚守迎来了转机。鹿省三回到莱芜老家后,幸运地接上了当地党组织的关系,随后也来到淄川矿区。1933年,正是鹿省三为在黑暗中摸索的张天民恢复了党的组织关系。张天民随即在矿工中积极发展党员。1933年10月1日,在鹿省三主持下,中共淄博特支在西河煤矿正式成立,张天民任书记。特支成立后,迅速在矿区及周边农村发展党员,壮大组织。张天民亲赴博山八陡煤矿开展工作,至次年春天,党员已发展到十几人。

然而,革命之路从来不是坦途。1933年12月,中共山东工作委员会遭到破坏,刚成立不久的淄博特支顿失上级指导,工作陷入停滞。面对严峻形势,特支书记张天民1934年2月决定离开淄博,远赴东北寻找抗日义勇军,淄博特支的活动被迫中断。张天民的寻党路再次陷入波折,他在大连苦干一年,未能找到义勇军。1935年,张天民转赴上海,历经周折,终于重新找到了党组织。1936年二三月间,张天民奉命回到山东。同年6月末,他接到山东省委指示,再次回到熟悉的淄博矿区,肩负起恢复重建党组织的重任。

从1933年3月在闽西绝望到1936年6月重返淄博,张天民经历了失去组织、找到组织、再失去联系、最终重新接上组织的艰难历程。多年后,当被问及寻找组织的艰辛时,这位历经沧桑的老人沉思良久,只道出一句话:“怎一个难字了得!”寥寥数语,道尽了千难万险。

◎蕴含深处的磅礴力量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为加强对淄博地区抗日斗争的领导,中共山东省委(后为苏鲁豫皖边区省委、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持续向淄博派遣干部。1937年底至1938年,鲁东工委、淄博矿区工委、清河特委相继建立。1938年10月,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共淄博特委正式成立,标志着以“淄博”命名的区域性党组织的建立,极大地统一和加强了党对该地区抗日斗争的领导。以此为枢纽,现淄博辖区内的各区县委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党的基层组织迅速恢复建立、发展壮大。到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仅淄川、博山、临淄、桓台4县的统计,党员人数已达14229名。

14229绝非冰冷的数字,它是14229粒在黑暗中点燃、在血火中淬炼的革命火种,每一粒都蕴含着砸碎旧世界的磅礴力量。这力量,正是由无数个王景陈式党员披星戴月的艰难跋涉、无数双张天民那样在困境中紧握战友的坚定之手汇聚而成。

1938年10月中共淄博特委成立时,党员们在宣誓仪式上举起的拳头,比矿井里坚硬的钢钎还硬。哪怕是在抗战最艰难的1943年,临淄县委一度仅剩一人仍在坚持斗争。这粒顽强的火种,很快在残酷的斗争中,从一人发展到十人、百人、千人直至万人。旌旗所指,前赴后继;誓死杀敌,不屈不挠。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淄博人民用鲜血和生命,与全国人民一道,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如今,黑铁山脚下,在王景陈当年组织暴动的地方,在距离中共铁山特支成立旧址不远处,他的墓碑静静地矗立在苍松翠柏中。晚年离休回到家乡的王景陈,面对孩子们的不解,他淡然地说:“1927年国民党‘宁错杀三千,不漏掉一个’的时候,我加入中国共产党。从入党那天起,我就没想过向党要什么。”这份纯粹与赤诚,正是支撑他两万里寻党的精神动力。

每年清明,中埠村的孩子们都会在烈士陵园仔细擦拭着墓碑,黑色花岗岩上镌刻着王景陈的名字。八十多年前他组织抗日武装起义的山坡,如今松涛阵阵,仿佛历史的回响。一队红领巾在他墓前齐声诵读入党誓词,清澈而坚定的声音掠过苍翠的黑铁山,仿佛在与历史隔空应答。

那两万里寻党路上磨破的草鞋,那煤海深处不灭的孤灯,最终化作这方热土下生生不息的根系,滋养着民族复兴的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