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淄博晚报

从零再出发,怎一个难字了得

日期:09-03
字号:
版面:第A02版:A02       上一篇    下一篇

绘图:成国栋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加快了侵华步伐。秋风卷着关外的硝烟掠过淄博矿区,此时的中共淄博党组织正站在历史的悬崖边。《中共淄博地方史》中,那句“1932年1月,淄博张仅剩下党团员5人”的记载,像一枚冰冷的图钉,将这段濒临绝境的历史钉在了时光的墙上。

从1924年直属中央领导的山东第二个支部,到1927年拥有234名党员的区域性党组织,再到几乎归零的至暗时刻,淄博的共产党员在党组织破坏与重建的循环中,用鲜血和执着写下了“头可断、血可流、不给日寇当马牛”的铮铮誓言。他们的故事如同埋在煤层中的火种,在抗战岁月中燃成燎原之势。

◎从星火燎原到至暗时刻

淄博党组织的早期岁月,是一部充满激情和力量的史诗。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邓恩铭,在党成立之初就怀揣革命的理想信念来到淄博。在矿工们低矮潮湿的工棚里,他们将马克思主义的种子小心翼翼地播进这片盛产煤炭的土地。

1924年7月,中共淄博支部(又称淄博矿区支部)正式建立。作为山东第二个直属中央的支部,9名党员中有6人是矿工。白天,他们和其他矿工一样,承受着繁重的劳动和压迫;夜晚,他们悄悄聚在一起,学习革命理论,分享革命思想,秘密筹划改变命运的行动。

到1927年春,党组织已如雨后春笋般在淄博大地上成长起来。中共张店地方执行委员会下辖13个支部,党员人数突破200名,辐射范围远远超出淄博本地。1927年10月,淄博第一个县委——中共淄博张县委成立时,234名党员的名册里,既有双手粗糙的矿工,也有穿着长衫的教员,还有走街串巷的货郎。他们来自不同阶层,却有着共同的目标。

然而,1927年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反动派四处叫嚣“宁错杀三千,不漏掉一个”,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1928年5月,中共博山支部在敌人的镇压下被迫解体,洪沟支部在敌人的突袭中陷入停摆;8月,周村邮局支部也未能逃脱被摧毁的命运。

1929年是淄博党组织的至暗时刻。当年1月19日,刚接受省委任命、肩负恢复淄博党组织重任的邓恩铭,在济南汇报工作时不幸被捕。在狱中,他受尽严刑拷打,始终坚守革命秘密。两年后,邓恩铭在济南英勇就义。1929年3月,张店翟家庄支部书记翟洪谋在敌人的残酷迫害下壮烈牺牲;4月,淄川特支书记车锡贵落入敌人手中,面对威逼利诱,他毫不动摇,最终为革命事业献出宝贵生命;6月,张店车站支部被敌人摧毁,党员们遭受了残酷镇压;淄川石谷支部书记牛余怀被投入监狱,在狱中受尽折磨,宁死不屈;10月,沂源东里店小学支部全体成员身陷囹圄。一个个支部相继倒下,革命力量遭受毁灭性打击。

1930年春,中共铁山特支被敌人破坏,党组织的活动再次陷入困境。1931年4月,淄博特支、临淄白兔丘支部也相继覆灭。至1931年,山东全省已没有县以上的党组织,淄博地区的党组织活动全部中断。短短几年,从13个支部234名党员到寥若晨星、七零八落,淄博党组织陷入了几乎归零的深渊。

◎鲁兴书局的暗夜微光

火种从未真正熄灭。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炮声,像一声惊雷惊醒了沉睡的大地,救亡图存的呼声日益高涨。

1932年1月,淄博张仅剩下5名党团员。白天,他们是普通的矿工、货郎、教员,在敌人的严密监视下不敢有丝毫疏忽;夜晚,他们借着微弱的月光传递暗号,用眼神确认彼此的身份,在黑暗中相互鼓励,坚守着心中的信念。淄博这5名幸存者挺身而出,根据上级“在张店设立秘密联络点”的指示,高光宇、邹光君与原济南团市委交通员李志英,经过精心策划,在张店杏园街天主教堂斜对面的一座四合院里,挂起了“鲁兴书局”的木牌。这座看似普通的书店,从此成为白色恐怖中革命力量的秘密聚集地。?

书局里,《论语》《孟子》等书籍整齐地摆放在显眼的位置,以掩人耳目。书架的暗格里,藏着《铁流》《呐喊》等进步读物。高光宇在算账时,眼角的余光总会留意进店客人的眼神,判断他们的身份和来意。邹光君整理书架的手指,常常会悄悄传递着隐晦的暗号,与同志们进行秘密交流。马馥塘、丁梦孙等同志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来访。

夜晚的书局,褪去了白天的伪装,变成了革命的熔炉。高光宇、李志英在地窖里悄悄支起印刷机,一份份进步小册子、一篇篇革命文章从这里诞生,字里行间澎湃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抗日救国热情。这些印刷品被小心翼翼地传递出去,像一颗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群众中激起层层涟漪。?

邹光君带着邹光早、孟宪路等进步青年,在黎明前的车站、街头、工厂、学校张贴传单。他们的行动迅速敏捷,趁着夜色的掩护,将一张张充满革命激情的传单贴在显眼位置。一次,他们在张贴传单时突然遭遇敌人的巡逻队,情况十分危急。他们临危不乱,迅速将传单塞进排水沟,然后装作晨练者从容离开。

1932年,抗日形势愈发严峻,高光宇化名高岭九,与陈炳章一同奔赴北京,深入东北流亡学生中开展地下工作。临行前,高光宇将自己心爱的怀表赠给同志,坚定地说:“表针不停,斗争不止。”这句话成了同志们的座右铭,激励着他们在艰苦环境中坚持斗争。地窖里的印刷机依旧在转动,只是操作的人换了又换,不变的是传递信念的执着和对革命的忠诚。这座看似普通的书店,成为白色恐怖中的坚固堡垒,让革命星火在暗夜中持续燃烧。?

◎从蛰伏到重生

1933年秋,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加剧了白色恐怖,济南剿共队的马蹄声越来越近,逼近张店。形势变得异常危急,革命力量面临着严峻考验。

共产党员丁梦孙冒着生命危险,深夜来到鲁兴书局,传达上级要求停办的指示。同志们虽然心中充满不舍,但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忍痛将印刷机藏进地窖。李志英、邹光君锁上店门,依依不舍地离开,转移到山东北部的沾化开展统战工作。离别时,他们回头望了一眼鲁兴书局的木牌,仿佛在与一位并肩作战的老友告别。

在沾化的日子里,李志英、邹光君没有因为环境改变而消沉,而是积极融入当地群众,开展统战工作。他们走村串户,与农民促膝谈心,了解他们的疾苦,向他们宣传抗日思想。

两年后的1935年秋,形势稍有缓和,邹光君与李志英奉命返回张店。他们在洪沟村的一座破庙里秘密碰头,灶台上煮着野菜的陶罐咕嘟作响,散发出淡淡的清香。虽然食物简单,但锅里沸腾的,是他们从未冷却的革命激情。不久,李志英肩负使命,赴济南接受任务,带回了《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等重要文件的精神。“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号召如春风化雨,迅速在群众中传开,点燃了人们的抗日热情。?

邹光君与李志英分头行动,深入铁路工人和张赵、昌城等村的农民中,宣传抗日思想,动员群众加入到抗日队伍中来。很快,他们就办起了农民夜校。矿工们放下沉重的镐头,认真学习认字;农民们攥紧拳头,聚精会神听着演讲。工农运动如星火燎原,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革命行列中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抗日力量。?

1937年10月,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部长林浩传达省委指示后,在淄博矿区工委书记张天民指导下,洪沟党支部重新建立。红色旗帜终于在抗日烽火中再次升起,标志着淄博党组织的重生和革命力量的壮大。

从5人坚守到鲁兴书局的星火闪耀,从辗转沾化到洪沟支部的重新建立,淄博党组织在破坏与重建的循环中,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共产党员始终用坚定的信仰和无畏的勇气,守护着革命火种。这火种终将在抗日岁月中,燃成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