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董晴晴
时光流转,山河为证。淄博大地上的红色村庄,曾是烽火连天岁月里的坚强堡垒。从黑铁山起义的星星之火,到石桥伏击战的英勇智慧;从军屯惨案后的奋起反抗,到北海银行里的金融抗战,每一寸土地都铭刻着不屈的抗争,每一个名字都承载着血与火的记忆。
老照片中,仿佛还能看到起义指挥部内摇曳的灯火、敌人踏入伏击圈那惊心动魄的一瞬,以及北海银行里印制希望的工作台。而在新影像里,同样的村庄已是道路宽广,曾经的战场上方天空明澈。让我们通过这些新旧交织的画面,回望峥嵘,致敬英雄,更见证红色基因在这片热土上生生不息的传承与焕新。
淄博高新区
四宝山街道太平村
1937年12月26日,在黑铁山西麓的太平庄(今淄博高新区四宝山街道太平村)小学院内,100多名起义人员庄严宣告:“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成立了。”起义当晚,太平庄小学教师邱汉三主动献出村西宅院作为起义指挥部,东屋供起义领导开会,南屋成为起义军的住所。门楼外卫兵严守,门楼内马灯摇曳,这里成为起义的指挥中枢。
如今,为赓续红色血脉,弘扬革命精神,太平村聚力融合红色、乡村与旅游文化资源,绘就了一幅支部有力、产业蓬勃、文化繁荣、村民富裕、生态宜居的红色美丽乡村画卷,成为吸引中小学生研学实践的热门目的地。
淄博高新区
宝山管理中心军屯村
1938年2月4日,100多名日军士兵对军屯村(今淄博高新区宝山管理中心军屯村)进行“扫荡”,激起军屯村民的强烈愤慨和奋起反抗。1938年3月,领导过黑铁山起义的廖容标司令员率部在白云山三官庙大捷后于军屯村附近的太平庄休整,村民邢辑五、邢锡三带领70余名村民加入抗日队伍,被改编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第十三中队。这支以军屯村民为骨干的队伍,后来成长为战斗在胶济、张博铁路上的著名八路军胶济大队。
如今,军屯村不仅将历史深植于心,更把红色基因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扎实行动,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持续焕发光彩。凝聚全村心血编纂而成《军屯村村志》,并计划逐步复原兵工厂旧址、地下交通线等历史场景,整合形成一条沉浸式红色旅游线路,让来访者真切感受那段峥嵘岁月与炽热信念。
淄博高端装备中心
天务村
1938年冬,日军第70师团铃木联队数百人突袭桓台县西沙河一带,企图围歼正在转移的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为掩护主力,第八支队派第11大队张玉坡率两中队及第13大队孙善卿部驻守六天务村(今淄博高端装备中心天务村)。11月9日下午,日军发动突袭,八路军未及时完成布防即陷入包围。第11大队临危阻击,经两个多小时激战,最终140余名指战员壮烈牺牲。此役为淄博抗战期间八路军牺牲人数最多的单次战斗,堪称一段悲壮的抗战史诗。
如今,天务村不仅致力于经济发展,更注重传承红色基因。村“两委”积极挖掘本地抗战历史,将“六天务战斗”纳入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组织青少年开展红色研学活动,让英烈精神代代相传。
临淄区
皇城镇许家村
1940年6月,中共清河地委根据上级指示,决定在寿光县建立北海银行清河分行。经过反复勘察和慎重考虑,最终将地下印刷所设在皇城镇许家村(今临淄区皇城镇许家村)。
他们印制的“益寿临广流通辅币”和北海币,用64开道林纸双面印刷而成。票面金额为五角、二角、一角、五分4种,共发行50万元。在印刷流通辅币的同时,从1940年11月到1941年4月,还印刷一元面额的本位币1000万元,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抗日根据地。
如今,北海银行地下印刷所旧址经过重新修葺,不仅有红色金融展厅,还有红色货币、红色讲堂展厅,记录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革命故事以及皇城镇的烈士事迹等。党性体检中心庄严肃穆,曾经隐蔽的地道出口被精心保护,这里已成为融红色教育与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基地。
沂源县
石桥镇石桥村
1945年5月,为粉碎日伪对沂源县的“扫荡”,八路军鲁中军区二团奉命阻击沿博沂公路进犯之敌。7日凌晨,三营于石桥以南发现日军旅团长吉川资所率千余日伪军,随即设伏。营长刘佐指挥我军占领345高地,并精选19名特等射手组成突击班隐蔽前沿。天亮后敌骑兵进入伏击圈,遭突击班和全营火力猛烈打击。残敌分路溃逃,一部退守石桥村顽抗。当夜二团主力发起总攻,经白刃战后残敌西逃。此次战役以巧妙伏击重创日军,展现了沂蒙军民的英勇与智慧。
如今石桥村积极响应沂源县石桥镇“建设红色小镇,打造多彩石桥”的号召,进村的主干道种上了流苏树,未来还计划串联流苏大道、伏击战遗址,打造独具特色的研学路线。这片曾经见证抗战胜利的热土,正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