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淄博晚报

当千年药香邂逅时尚

日期:09-01
字号:
版面:第A06版:A06       上一篇    下一篇

□全媒体记者 魏敬敬

红豆化身“玛瑙项链”,玫瑰凝成“古风耳坠”,黄芪、白芷合成“中药手串”……在淄博,曾藏于药屉的药材正褪去传统外衣,变身国潮饰品。

从淄博八大局便民市场的市井铺子到海岱楼的非遗展台,从医院的中医科到医学生的夜市摊位,一场中医药与时尚的跨界融合,正成为这座城市文旅新热潮中的独特风景。

药香入饰:从市井到医院的“养生时尚”

“香囊29.9元一个,100元4个”,8月29日,在淄博八大局便民市场中段的“李念祖”香药铺前,游客络绎不绝。小小空间内满当当的香囊、香珠散发出浓郁香气,引人驻足。

来自江苏的游客张琳一边挑着香珠手串,一边告诉记者,她是通过短视频平台了解到淄博中药配饰,特意前来打卡。“我有鼻炎,该怎么选?”另一位游客驻足咨询,店主李师傅麻利地递过一个小药包,游客深吸片刻后,随即付款带走。“端午和暑期是销售旺季。”店主告诉记者,他来自河北,家里有中医背景,经营香药生意3年多了,去年底刚在淄博八大局便民市场开了一家分店。

不远处的另一家香囊铺子,当归、陈皮、艾叶等上百种药材铺满长桌,游客可自行配制,单价从38元到五六十元不等。记者短暂停留期间,不断有人进店尝试。“我们选了玫瑰和檀香,味道比香水特别。”两位女士满意地分享。

位于海岱楼一楼的“海岱好市”,也悄然引入中药配饰元素。一家主打非遗手作的店铺内,原创中药耳饰标价19.9元,吸引了不少年轻人驻足。另一家中药香铺去年寒假开始装修,赶在今年暑期开门迎客。除了香珠、香囊,店铺还推出功效明确的养生茶饮。“不少游客买完饰品,会顺带买包茶,觉得这样才能配套养生。”店主说。

这股“药香时尚”不仅活跃在市井,淄博的医疗机构也纷纷“跨界”推动。在淄博市中医医院组织的中医体验课上,医务人员带着大家揉香泥、打磨香药梳子,将茯苓、大血藤等药材制成耳坠、手串。“针对失眠,我们会在香珠里加入合欢皮、远志;预防感冒,多用藿香、艾叶。”医务人员解释,像这样的活动,一年要组织20多期,深受群众喜爱。

张店区中医院成立了专门的中医生活化原创团队,光中药配饰就开发了几十种。每逢中医药夜市,这些配饰一亮相就会被年轻女孩们围观;淄博市市立医院则将香梳、香牌、香珠等用于慢病患者的“外戴辅助”,令人耳目一新。此外,在端午节、“六一”国际儿童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走进中小学组织中药配饰DIY活动,已成为淄博多家医疗机构的常态化举措。

更年轻的“新鲜力量”也在不断加入。在周村区吾悦广场的中医夜市上,由多家高校学生组成的摊位前聚拢起不少人气。学生们一边演示香牌、香囊制作,一边讲解药理。“既练了专业,又能让更多人了解中药,挺有意义的。”一位带队学生说。

除了线下集市,电商与直播也成为重要推广和销售渠道。“95后”主播小馨出身中医世家,将祖传药方融入首饰设计,借助文旅热度转型中药文创,因兼具懂医理与审美,她的店铺经营得有声有色。“旺季时一天能卖200多单,销售额比较可观。”小馨说。

此外,淄博的民营医馆也纷纷推出自由搭配的中药饰品,进一步丰富市场选择。

热度争议:养生新潮还是智商税

“天然合香珠,疏肝解郁”“儿童防感香囊,感冒退退”“中药香梳,乌发养颜”……在中药配饰店,类似的宣传语随处可见。但这些配饰,真能实现宣传中的“奇效”吗?

对此,消费者的态度有所不同。“我就是图个随身安心。”在淄博八大局便民市场选购香囊的游客张莹坦言,自己并不指望戴个香包、手串就能治病,但还是特意来打卡:“挂在包上,闻着淡淡的艾草香,焦虑的时候深吸两口,比刷手机强。而且带回去给爸妈当伴手礼,比买普通零食有心意。”也有消费者坚信“确有效果”。市民刘女士的手腕上,常年戴着一串用薰衣草、合欢皮、陈皮打粉后合成的手串,“之前入睡困难,现在睡前闻闻手串,几分钟就能迷糊,比吃助眠药放心多了。”

与消费者的感性认知相比,中医专家多持谨慎态度,反复强调“边界感”:中药配饰的核心价值是“辅助”,绝对不能替代治疗。

“说疏肝解郁、驱蚊醒脑可以,但说治鼻炎、消结节,就是误导。”淄博市中医医院药剂科主任于洪书直言,比如失眠患者,需靠口服中药或者针灸调理,而中药配饰的药效更多地依靠药材挥发的芳香油,作用有限。

“像檀香、降香、藿香之类的组方,如果药材道地,在安神、助眠、开窍、驱蚊、增强记忆力等方面确有一定功效,但做成项链、耳饰、梳子之后,则更多是装饰作用。”淄博市妇幼保健院中医二科副主任医师司书鹏补充,年轻群体喜欢它们,更多是因为颜值高、有文化感,这也是一种心理疗愈。

争议之外,更不容忽视的是潜在风险。首当其冲的是过敏问题:赵女士翻出手机里的照片,去年她在网上买的中药手串,让她患上了接触性皮炎。“医生说我是对串珠里的苍耳子过敏”,后来她特意查了资料才发现,板蓝根、黄柏、苍耳子等药材,本身就含有一定刺激成分。

“孕妇不能佩戴含有麝香、红花的香囊,另外朱砂手串含硫化汞,长期不当接触有中毒危险。”于洪书建议大家,购买中药配饰前先问清“配料表”,特殊人群及有过敏史的人尤其要慎重。

此外,市场乱象则在悄悄透支信任。“香囊香味一般能维持1至3个月,需定期更换药材。”某香药铺店主透露,部分商家为了降低成本,用化学香精冒充天然药香,不但起不到养生效果,长期接触还可能刺激呼吸道。市民王女士就曾踩坑:“买的玫瑰香珠戴了一周就没味了,拆开发现里面是淀粉混合香精。”张先生也有雷同的经历:去年买的安神手串,戴了半年没效果,后来才发现里面用的是劣质中药。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体验,更损伤了市场信任。

破局之路:千年中药能否持久“飘香”

尽管热度高涨,但不少从业者坦言,中药配饰目前仍是小众赛道。

“看似卖得火,实则利润薄。”李师傅向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串售价88元的中药手串,光当归、檀香等原料成本就超过40元。“一人一天最多做5串,扣除租金、人工,每串利润不到20元。”小馨也表示,手工制作效率低,订单多的时候得熬夜赶工,还不敢涨价,怕失去年轻客户。

中国新兴经济体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理工大学校长特别助理李平认为,中药配饰的走红绝非偶然,而是“健康焦虑、文化认同与情绪需求的多重驱动”:年轻人熬夜多、压力大,渴望“随身养生”;中药配饰将“药食同源”理念转化为时尚载体,契合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快节奏生活中,“高颜值+轻养生”饰品能提供情绪慰藉。而淄博深厚的中医药底蕴与当前的文旅热度,恰好给了这个小众品类出圈的机会。

但要实现从“网红”到“长红”转变,仍需突破多重瓶颈。

部分产品“重装饰轻药材”,甚至用劣质药材粉混合香精,导致有消费者反映“佩戴香囊后鼻炎加重”;有些药材因黏合性差需大量使用胶水,不仅冲淡药效,还可能带来健康隐患;产品同质化现象也较严重,手串造型,耳饰、项链所用药材种类相近,互相模仿爆款,缺乏原创性。此外,行业至今缺乏对中药饰品材质选用与功效宣传的明确规范,比如“防感香囊”该含哪些药材、含量多少,全靠商家自觉,消费者难以辨别真伪。

针对这些问题,专家与从业者提出了破局方向。

司书鹏建议,应该回归“严肃医疗”这一根本,由政府或行业协会牵头,制定中药饰品的药材选用、生产工艺与功效宣传标准,明确哪些药材可用,哪些人群禁用,杜绝夸大宣传。同时可溯源机制,让消费者扫码查看药材来源与检测报告。

“要跳出药材堆砌的思维,融入淄博文化元素。”张店区中医院中医生活化项目主要负责人宋明洋指出,比如将齐文化图腾、陶瓷工艺与中药结合,才能真正打造出符合淄博地域特色的配饰。此外,还应积极研发“长效留香技术”,以科技手段延长药香持续时间。

“淄博中药配饰要形成地域IP,不能只靠文旅流量。”于洪书认为,可推动医院、医馆与企业合作,比如医院推出名医配方饰品,既保证功效,也提升品牌公信力。同时大力开展中医药文化体验活动,让游客参与香珠制作、药材辨识,从“售卖产品”变成“传播文化”。

部分从业者也提出,设计创新亟需专业人才支撑。希望高校能开设“中医文创设计”类课程,培养懂中医、懂设计、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

采访尾声,夕阳洒在淄博八大局便民市场巷口,李师傅的铺子又迎来一拨游客。有人拿着香囊拍照,有人询问药材功效。“我做香药生意,图的就是让更多人了解中药的好。”他说,只要守好真材实料的初心,这缕千年药香定能飘得更远。

从淄博八大局便民市场、海岱楼的市井烟火,到医院的专业探索,淄博中药配饰的走红,是传统养生理念与现代消费需求的“同频共振”。

若能平衡文化内涵、产品质量与创新设计,这场“药香与时尚的邂逅”,或许能从“短期网红”,成长为代表淄博文旅与中医文化的长效IP,让千年药香在时尚载体中,飘得更久、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