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保国
1949年5月27日,上海宝山战斗的硝烟里,28岁的聂启洲身中数弹,倒在冲锋路上。这位从淄博周村贫苦农家走出的战士,历经数十场恶战,将生命定格在解放上海的征程中。直到2016年,聂启洲的后人历经半个多世纪寻访,才在上海宝山烈士陵园找到他的墓碑,了却了全家几代人的心愿。
寒门少年的觉醒:从屈辱离乡到投身革命
1921年,聂启洲出生于长山县三区固玄店庄(今周村区北郊镇固玄店村)一个赤贫农家。从祖父辈起,家里全靠租种地主田地为生。聂启洲自幼没进过学堂,七八岁就到邻村地主家放牛做长工,夏天蚊虫叮咬得浑身是包,冬天穿着单薄的破衣忍冻挨饿,一家人在饥寒交迫中艰苦度日。
改变聂启洲人生轨迹的,是一场屈辱的胁迫。他与一个姑娘两情相悦,满心期待着能早日成家。可天不遂人愿,姑娘家突遭命案,当地乡长曹行舫,人送外号“曹黑头”,是个作恶多端、仗势欺人的恶霸,竟以“摆平案件”为条件,逼迫聂启洲的恋爱对象嫁给自己的痴傻儿子。16岁的聂启洲空有满腔愤怒,却无力与权势抗衡。为了保护姑娘一家不遭报复,他只能忍痛割爱,趁夜悄悄离开家乡,独自前往博兴县谋求生路。
在博兴,聂启洲偶遇了同样逃难而来的河北盐山人范福洲,两人境遇相似,很快结伴在一户财主家做短工。可好景不长,日军的炸弹炸死了财主,两人失去生计,只能在街头漫无目的地游荡。幸运的是,他们遇到了当地闻名的武术名家郑立洲的祖父“郑爷”。郑爷为人厚道,见两人踏实肯干,又恰逢乱世,便收留他们做工,还答应传授武术。聂启洲与范福洲喜出望外,一边做工一边习武,与郑立洲结下深厚情谊,被邻里亲切称为“三洲”。那时的他们,曾天真地约定,等赶走日本鬼子,就一起在博兴扎根落户,永远陪伴在郑家身边,报答这份知遇之恩。
这份平静的日子并未持续太久。1938年的一天,郑立洲的父亲郑师堂带着聂启洲、范福洲、郑立洲去张店送货,途中遭遇伪军小头目孟明来的手下盘查。孟明来本是河北的一个无赖,后投靠日军,专干拦路抢劫、欺压百姓的勾当。他们不仅拦下马车,还绑架了郑立洲。与此同时,孟明来又以索要保护费为由,枪杀了拒绝妥协的“郑爷”。
郑师堂跌跌撞撞赶回家,看到父亲冰冷的遗体,当场发誓“定要撕了孟明来”。为赎回儿子,他变卖家产、辞退帮工,甚至不得不宣布自家的柳编作坊散伙。当郑师堂愧疚地向聂启洲、范福洲说明情况时,两人却异口同声地说:“师父,我们不要工钱,只求您能把我们留下!”在“郑爷”的葬礼上,看着悲戚的郑家人和乡亲们,聂启洲意识到,仅凭一身武艺保护不了家人,只有加入抗日队伍,才能真正把鬼子和汉奸赶出家乡。
战火中的淬炼:从战士到铁血营长的蝶变
1938年,聂启洲、郑立洲与范福洲决定投奔抗日队伍。几经辗转,他们找到了博兴五区人民抗日自卫团联络员王凤美。王凤美1938年初入党,当时正以邮递员身份为掩护,动员青年参加八路军。三人被编入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从此正式踏上革命征途。
1941年3月,经过战火考验的聂启洲,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清西抗日根据地,他跟随部队辗转邹平、长山、桓台、高苑、青城、章丘一带,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宣传组织群众,巩固扩大根据地。从战士到班长,再到排长、连长,聂启洲在战火中快速成长,三次负伤仍坚持战斗,每次冲锋都冲在最前面,熟练使用各种武器,还多次荣立战功。
解放战争时期,聂启洲的军事才能愈发凸显。1947年2月莱芜战役中,他所在部队担负锦阳关阻援任务,击溃了由胶济铁路西段南援的敌人;同年5月孟良崮战役中,他率部在吐丝口一带死死卡住敌74师的援军,为全歼敌人这支“王牌”部队创造了有利条件。1948年9月济南战役时,聂启洲已是营长,他带领战士高喊“打下济南府,活捉王耀武”的口号,先后袭占筐李庄、双山头等据点,还参与攻占西郊机场,迫使敌整编第96军军长吴化文起义。战后他因作战勇敢荣立三等功。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在蚌埠刘集村,聂启洲带领两个排摸进敌阵,发现一处炮兵阵地后,他突然大喊:“你们被包围了,放下武器,缴枪不杀!”一名敌军官假意投降,却趁弯腰时去摸身边的机枪,聂启洲眼疾手快,当即开枪将其击毙,其余200多名敌军见状纷纷缴械。这场以少胜多的战斗,成为他军旅生涯中的又一经典战例。
1949年4月,渡江战役前,聂启洲深入连队了解战士思想,组织水网作战训练,还带着战士们看民工筑路造桥的场景。当年4月21日夜,渡江战役打响。聂启洲率部乘木船抢渡长江,南岸敌军炮火猛烈,炮弹在船边爆炸,激起的水柱湿透了战士们的衣服,可没人退缩。
忠魂永铸的传承:
宝山热血与半世纪追寻
1949年5月,解放上海的战役打响,宝山作为上海北大门,成为敌我双方争夺的主战场。国民党军队在此构筑了海、陆、空立体防御,碉堡群密集。战斗一开始就异常惨烈。敌军依托坚固碉堡顽抗,每攻占一个碉堡,都会遭到疯狂反扑,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拉锯战反复上演。聂启洲接到命令后,立即带领战士们冲向敌阵。
敌人以坦克掩护步兵发起反扑,密集的子弹如雨点般袭来。聂启洲肩部中弹,鲜血染红了军装,可他只是简单包扎一下,继续指挥战斗。他组织爆破组,冒着生命危险靠近坦克,成功炸毁数辆。身为营长的他,始终冲在最前沿,鼓励着身边的战士。然而,就在部队即将突破敌防线时,一串子弹击中了他的胸膛,聂启洲晃了晃身子,倒在了血泊中。
聂启洲牺牲时,远在淄博的家人对此一无所知。新中国成立后,他的战友、张店区房镇镇院上村的郭良山,将华东军区政治部发放的烈士阵亡通知书送到固玄店村,家人才知道聂启洲已经牺牲。1957年2月,国家民政部签发的《革命烈士证明书》寄到家中。由于当时通讯不便、档案缺失,家人始终不知道他安葬在何处。
“找到你叔的墓”,成了聂启洲的哥哥聂启温临终前的遗愿。聂启温的儿子聂振明、孙子聂文军,几十年来从未放弃寻找。2016年,聂文军通过在上海的战友联系上当地民政部门,遍寻上海各个烈士陵园,最终在宝山烈士陵园的档案中找到了聂启洲的名字,生卒年月、部队番号与家中珍藏的烈士证完全吻合。
2017年清明节,聂振明携妻子裴秀芹、姐姐聂素芳,代表全家赴上海宝山烈士陵园。在工作人员陪同下,他们站在聂启洲的墓碑前,献上精心准备的白花。半个多世纪的牵挂,在这一刻终于得以慰藉。
如今,宝山烈士陵园里,聂启洲的墓碑与其他烈士墓碑整齐排列,每年都有群众前来瞻仰缅怀。他的故乡固玄店,早已告别了当年的贫苦,红瓦白墙的房屋沿道路蜿蜒,村民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每当有人前来采访,老人们都会讲述这位从农家走出的英雄,如何在战火中成长,如何为人民解放事业献出生命。
从淄博周村的寒门少年,到解放上海的铁血营长,聂启洲用28年的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与担当。他的热血洒在宝山,他的精神永远留在了家乡与战友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铭记历史、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