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清早,晨雾尚未散尽,在沂源县西里镇清华台村,57岁的护林员董京山已穿上橘红色防火马甲、拿起镰刀开启了一天的巡山之路。精瘦的身影在林间灵活穿行,任凭露水浸透了裤脚,他只顾紧盯着枝叶细瞧,告诉记者:“这会儿得盯紧松毛虫,有虫眼就得赶紧治。”
这份对山的专注,始于2004年。那一年,董京山成为薄板台林场的一名护林员,他也将家安在了山上。薄板台林场地处三村交界,1300余亩的林区覆盖着90%的茂密植被,是西里镇的绿色屏障。抚摸着眼前粗壮的侧柏,他感慨道:“这片是刚当护林员那年种下的,看到它们现在长得好,就是我这辈子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行至半山腰,一条1.5公里长的防火道藏在浓绿里,这是2013年董京山自掏腰包修建的。“那年春节前,有村民醉酒引燃草皮,多亏这防火通道为人员快速通行提供了安全保障,消防池的水也够,树一棵没伤着。”他望了望映着蓝天白云的消防池,陷入回忆中,“当时有人说我傻,但是我觉得非常值!”
沿山路继续往上走,董京山不时用镰刀修剪着两侧干枯的枝干。遇到陡坡,便用镰刀撑地稳住身形,又拨开草丛查看土壤,同时向记者介绍:“土没动,就没盗伐。”
巡山归来,护林房外的石阶上,一双胶鞋格外显眼,鞋底磨穿、鞋帮子上缝着补丁,还沾着新泥。“山路陡,石子专啃鞋。”他笑着抹去鞋子上的泥土,掌心里的老茧在阳光下发亮,那是21年巡山、种树、修防火道磨出来的。
简陋的护林房被收拾得整整齐齐。“2004年刚上山时,没水没电,买包盐都得走一个多小时。”他轻声向记者介绍起往事,“后来妻子心疼,带着刚上一年级的儿子也来了。孩子每天跑几里路上学,现在想起来还愧疚。”如今,妻子成了他的最佳搭档,种树时一起选苗,防火期一起宣传……
董京山的手机里存放着“感动淄博”“中国好人”的证书,这些荣誉都化作了他心中的责任。“树长得好,才是最好的奖。”他笑着说。人们不知道的是,这个硬朗的汉子在2016年因胃癌切了大半个胃,术后第八天拆线就拄着铁锹上山,结果刀口裂了,只能又返回医院。“那会儿是防火关键期,山里离不得人。”如今说起这事,他总是轻描淡写,像在讲述别人的事。
夕阳西下,山风过处,松涛阵阵。“守着这山,看着这些树一天天粗起来,心里就踏实。”21年,7万公里巡山路,他用最朴素的坚守,在深山里写下对林海的承诺。 (全媒体记者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