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淄博,天气依然炎热。8月22日,山东黛青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的石榴园里,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枝头,石榴表皮已染上诱人的红晕。公司董事长张汉修抬起手掌与石榴作大小对比:“看,这一个跟我的手掌一样大,大概有一斤一两左右。”他抹了把额头的汗,眼里的自豪藏不住。谁能想到,这片孕育出甜蜜果实的土地,曾是寸草不生的“黑山”矿坑。
一镐一土,啃下“硬骨头”。十几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露天采矿留下的矿坑深浅不一,裸露的岩石在烈日下泛着白光,风一吹就扬起漫天尘土。当地人提起这片山,都摇头:“看着光秃秃的山真是愁人。”
张汉修却偏要啃下这块“硬骨头”。2012年,他流转了1500亩矿山,决心让矿山变个样。首先,面对的是土少、石多、缺水的“三难”问题。“别人说这是瞎折腾,但我看着这坑,心里就一个念头——得让它重新绿起来。”他说。
他带着工人一镐一镐凿开硬岩,一车一车从别处运来熟土,又在山坳修起蓄水池,种满侧柏等树木,矿山慢慢绿起来。对石榴“多子多福”美好寓意有着特殊情节的张汉修,2015年,开始在山上尝试种植突尼斯软籽石榴。因不懂技术,种植的石榴树在第一年冬天全部冻死。经过不断地摸索研究,在冷棚技术的加持下,石榴生长得越来越好。
更让人欣慰的是,绿水青山正实实在在造福着乡亲。他的石榴园里常年雇用周边村民50多人,采摘季能带动200多人就业。68岁的村民李玉忠算过一笔账:“在园里剪枝、疏果,一天能挣120元,比以前种玉米强多了,还不用离家。”
如今的黛青山,早已不见矿坑的痕迹。漫山的果树铺成绿色的海洋,树下套种的花生、豆类生机勃勃。张汉修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顺手剪掉过密的枝条:“这是早熟品种‘黛单’,9月中旬就能采摘,非常甜。”汗水顺着他的脸颊滑落,浸透了身上的衬衫,他却浑然不觉——这片山,早已成了他放不下的牵挂。
如今,富硒石榴成了当地的金字招牌,通过电商平台卖到全国各地。每一颗饱满的石榴里,都藏着山的重生,也藏着乡亲们的好日子。
站在山顶眺望,满眼的绿意映入眼帘。张汉修说:“修复一座山,不是为了挣多少钱,是想给子孙留片绿。” (全媒体记者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