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淄博晚报

电子微光 “芯”链星河

日期:08-30
字号:
版面:第A05版:A05       上一篇    下一篇

芯片生产线

更多内容请扫码观看

在山东轻工职业学院“三转一响”博物馆里,陈列着“双喜牌”电视机、“海鹰牌”收音机等见证时代变迁的电子产品。这些承载着集体记忆的物件,记录着淄博作为山东省电子工业发源地的辉煌历程。

这些淄博人耳熟能详的品牌,都是产自淄博本地企业的明星电子产品。这些家用电器在记录社会变迁的同时,也见证了淄博电子工业的发展史。淄博半导体产业走过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非凡征程。这是一部筚路蓝缕的创业史,更是一部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的创新史,淄博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在半导体领域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

1

星火燎原 半导体产业的艰难起步

20世纪30年代,无线电技术传入中国,但收音机因价格昂贵成为奢侈品,私人鲜有购买。1958年前,山东省无一家收音机生产厂,此局面于1959年被打破。位于周村区王村镇的山东省生建八三厂组建半导体技术队伍,成立半导体技术研究室,1963年11月被山东省科委正式命名为山东省半导体研究所,淄博半导体产业自此起步。

据山东省生建八三厂半导体研究所原所长闫道祥回忆,1961年,该厂成立收音机研制小组,成功试制“宝山牌”七管袖珍收音机并批量生产,填补了山东省收音机生产空白。1964年,又试制并生产“永红牌”四管便携式超外差收音机和六管台式收音机,标志着淄博收音机产品完成从仿制、试制到批量生产的过渡。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该研究所的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研发制造水平居全国前列,先后研制生产硅二极管、硅低频管、硅高频管、锗晶体管、TTL电路、线性集成电路等6大系列产品,多种产品填补国内和省内空白,获省、市科技成果奖。山东省生建八三厂原高级工程师魏兆选自豪地说,当时其他厂家还没有硅管子,他们的大功率管填补了国家空白,前来参观学习的单位不少于30家,场面热闹。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其中凝聚着诸多淄博工业的贡献:太空传回的《东方红》乐曲由淄博鲁东乐器厂生产的编钟演奏,博山北岭玻璃厂生产微晶玻璃人造卫星隔热夹板,淄博电热电器厂生产管状电热元件,淄博无线电二厂提供整流二极管,博山电机厂制造直流微电机,最关键的超高频低噪声“芝麻管”则来自山东省生建八三厂。这些“淄博制造”的元器件,确保了《东方红》乐曲能从太空清晰传回地面。

时间回到1967年,山东省生建八三厂半导体研究所接受任务——研制用于卫星电路线性放大的超高频低噪声“芝麻管”,这是确保《东方红》乐曲从太空传回的关键电子器件之一。研究所成立专门开发研究小组,由高级工程师吴龙文负责技术攻关。他针对任务书中的各项参数指标,尤其是器件在高温120℃和低温-75℃极端环境下的工作要求,深入分析研究,设计出完整工艺方案。经过2年努力,于1969年初成功研制出符合要求的样品。如今,吴龙文仍珍藏着当年的试验数据记录本,这些原始数据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起步阶段的艰辛与辉煌。

2

勇立潮头 电子工业的黄金时代

1972年,淄博市电子工业局正式成立,开始对全市电子工业企业进行统一规划和调整。原市电子工业局退休干部申永和说:“当时,淄博市有13家市属电子企业,加上淄博无线电厂、无线电研究所、计算机应用研究所,以及归口管理的生建八三厂,这些企业和研究机构共同构成了淄博电子产业的主体。”这一时期,淄博电子工业开始从简单的产品移植仿制逐步走上自行设计生产的轨道,企业管理和技术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产品创新方面,始建于1966年的淄博无线电四厂(后更名为淄博电视机厂)率先取得突破。1978年,该厂开始转产电视机,成功研制出第一台黑白电视机样机,并建成了淄博市第一条黑白电视机生产线,产品商标定为“双喜牌”。

1988年6月12日,《淄博日报》刊登了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淄博电视机厂生产的“双喜牌”18英寸彩色电视机首批2000台出口西欧。这是山东省彩色电视机首次以如此规模出口海外。凭借这一成绩,淄博电视机厂成功进入全国电子行业百强企业行列。申永和回忆当年的盛况时说:“当时,电视机供不应求,14英寸、18英寸的电视机都要凭票购买。一张电视机票在黑市上能卖到上千元,可见多么抢手。”

除了电视机厂,淄博其他电子企业也在各自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1973年3月,淄博无线电四厂成功研制出130型电子束、离子束控制机,这是山东省生产的第一台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1974年10月,淄博无线电五厂与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联合研制成功SDH-7型单侧海底地貌探测仪,为国家海洋仪器领域填补了一项空白;1979年1月,该厂又研制成功SDH-5型5000米测深仪,再次填补国内技术空白;1980年12月,淄博无线电六厂从日本引进了1/8W碳膜电阻生产线,这是山东电子工业系统从国外引进的第一条生产线;1982年5月,淄博无线电八厂试制成功红外热电视机,展现了淄博在光电技术领域的实力。

在国防军工领域,淄博企业同样作出了重要贡献。1968年,我市接受了国家国防工办代号为“09”的重要军工任务,为新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研制配套电子元器件。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国防工办的领导下,全市多家企业协同攻关,时任淄博瓷厂技术员、后来担任淄博市委书记的杜祥荣回忆:“当时,我们只知道要生产,却不了解原料中的放射性风险。高石英砂中除了二氧化锆外,还含有微量氧化铪这种放射性元素。”尽管如此,科研人员仍然坚持工作,经过近3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完成了这项代号“09”的国家重点国防工程配套任务。

市委党史研究院的刘金辉总结说:“山东省半导体研究所率先研发的大批民用和军用尖端产品,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枚运载火箭以及核潜艇等10多项国防重点工程提供了关键器件配套,多次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嘉奖。”这些成就,充分展现了淄博电子工业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3

涅槃重生 向“芯”而行的转型之路

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球半导体产业向集成电路时代转型,淄博电子工业因产品迭代滞后、竞争力下降,企业普遍亏损,约半数生产线关停。面对危机,淄博启动改革:市属企业下沉区县管理,对资不抵债企业关停并转,通过结构与体制调整积蓄转型动能。

2001年中国加入WTO,为淄博半导体产业带来机遇。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和产品结构调整,涌现出一批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在政策引导下,各区县新建、改制、重组民营半导体企业,推动集成电路及配套产业发展,在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设计等领域重筑产业沃土。

山东信通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是转型代表。这家1996年成立的高新技术企业,为通信、电力行业提供物联网解决方案,是山东省中小企业隐形冠军和“瞪羚企业”。董事长李全用称,淄博电子信息产业曾遇转型和市场化难题,改革开放后民营经济发力,已从传统制造转向新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融合,重登产业高地。

淄博高新区齐鲁智能微系统产业园是转型升级典范。其以MEMS研发制造为核心,成为全国领先的智能微系统产业创新基地。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清华大学原副校长尤政介绍,淄博2008年看准该方向,于2018年建成MEMS中试平台和研究院,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支撑。

公开资料显示,该产业园规划占地5000亩,聚集122家重点企业,含42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出智洋创新、亚华电子、新恒汇等上市公司及6家上市后备企业,拥有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家山东省瞪羚企业,2021年、2022年连续获评“省级数字经济园区”,2023年入选“中国MEMS传感器十大园区”和“省级科技企业加速器”,2024年入选首批山东省数字产业集群。

产业链布局上,我市形成完整集成电路产业生态,涵盖IC卡模块封装、IC卡封装框架制造和设计等领域。智能卡封装产能和出货量全国第一,年IC卡封装载带20亿片、芯片封装测试33亿片,全球市场占有率分别达20%和33%,竞争力强劲。

政策支持为产业注入动力。2019年2月,我市制定相关规划,将电子信息产业列为工业新旧动能转换四大主攻方向之一。2021年1月,我市发布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政策,成立专班并出台扶持举措,使半导体产业成为增长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涌现出新恒汇、信通电子等一批细分领域骨干企业。智洋创新董事长刘国永表示,受益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企业得到1000万元上市融资奖励。

2023年初,淄博半导体产业迎来高光时刻,淄博高新区以产业、配套、区域竞争力的全面突破,强势跻身全国MEMS传感器十大园区行列。这背后是淄博半导体人半个多世纪的奋斗,他们始终与国家战略同频,在芯片领域书写辉煌。

从为“东方红一号”卫星提供关键元器件,到建成国家级MEMS产业基地;从“双喜牌”电视机走出国门,到智能卡封装产能问鼎全球市场,淄博半导体产业的每一次跨越,都镌刻着奋斗者的足迹。这座老工业城市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证明:只要坚持创新驱动、紧跟国家战略,传统产业同样能焕发新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淄博正以更澎湃的“芯”动能,在科技强国的伟大征程中续写新的辉煌。

(全媒体记者李群 武斌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