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淄博晚报

健康科普回归之路有多难

日期:08-29
字号:
版面:第A06版:A06       上一篇    下一篇

健康科普本应是传递科学知识、守护公众健康的公益桥梁。然而在利益驱动与监管滞后的双重夹击下,这条回归本源的道路布满荆棘。

2025年8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医疗广告认定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乱象治理提供了制度依据。但健康科普要真正挣脱商业枷锁、回归公益本质,仍需跨越多重障碍。

异化,已渗入健康科普的肌理。在“流量变现”逻辑渗透下,医疗健康领域俨然成为资本竞逐的新猎场。无资质机构伪装成科普平台,用“致癌警告”“神奇疗法”等标题党内容收割焦虑流量;“网红医生”团队深谙传播套路,将诊疗案例改编成煽情故事,在科普叙事中植入机构导流链接。2025年上半年1666起医疗广告违法案件背后,是健康科普阵地被商业广告蚕食的现实。有平台数据显示,健康类内容中伪装成科普的广告占比高达38%,公众每浏览三条健康信息,就可能遭遇一次隐性营销。

乱象背后,实为三重深层矛盾。其一,公益属性与商业冲动的冲突。正规医疗机构科普投入高、回报难,而违规者借“科普带货”迅速获利,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其二,专业门槛与大众认知的鸿沟。复杂的医学知识经商业化加工后变得简单偏激,反而更易获得传播,严谨的科普内容因缺乏“情绪爆点”而被边缘化。其三,监管手段与技术迭代的失衡。从AI虚拟人到私域社群,营销形式不断翻新,而《指南》“负面清单”的更新速度,往往滞后于乱象的演变节奏。

《指南》落地同样阻力重重。基层执法层面,市场监管与卫健部门权责衔接存在模糊地带,有省级执法人员透露,约23%的疑似违法案例因“难以界定是否属于医疗广告”而被搁置。平台治理层面,算法推荐机制仍在助推“伪科普”传播。某短视频平台数据显示,含“神奇疗效”关键词的内容播放量是正规科普的4.7倍。即便平台承诺审核升级,只要流量考核机制未变,整改就难奏实效。公众认知层面,长期受虚假信息浸染的受众深陷“信息茧房”。一项调研显示,62%的受访者难以区分正规科普与隐性广告,甚至将夸大其词的“网红医生”视为权威专家。

更值得警惕的是健康科普生态的修复之难。当商业利益与医疗信息深度捆绑,公众信任的重建注定漫长。某三甲医院试水短视频科普,却因“不接地气”“没有特效药推荐”被批“不实用”,运营半年后粉丝量仅为同期某民营医院账号的1/15。这种现实困境折射出:净化健康科普,不能仅靠制度约束,更需培育公众理性的信息消费习惯。而后者,或许需要一代人的时间。

《指南》出台是重要的制度起点,却远非终点。能否真正净化健康科普,既考验监管响应与平台责任的落实,也取决于公众健康素养的整体提升。

唯有科学价值重获传播优势,严谨内容赢得应有认可,健康科普才能真正告别歧路、回归本源。

(全媒体记者魏敬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