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将患者托付视为至高信任,用30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着“大医精诚”的深刻内涵。
他就是北大医疗鲁中名医、北大医疗淄博医院关节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方俊英。
近日,记者采访了这位用专业技术改写患者人生,用温暖情怀点亮生命之光的骨科专家,探寻他那份永不褪色的医者初心。
微创技术与关节置换的领跑者
在北大医疗淄博医院,方俊英的名字与“技术突破”深度绑定。膝关节作为人体最复杂的承重关节,置换手术精度要求达“毫米级”,假体角度偏差1度就可能引发术后疼痛、假体寿命缩短。为改进技术,他翻阅大量专业书籍优化手术流程,对照解剖模型推演手术路径,通过尸体标本进行手术演练,最终摸索出“微创剥离+精准定位”术式。术前3D打印关节模型模拟,术中小切口入路减少组织损伤,术后定制个性化方案促进快速康复。如今,经他主刀的患者,术后6小时可借助助行器下床,2至3天能自主行走,3至5天出院,疼痛评分较传统手术下降60%以上。
方俊英不限于“完成手术”,更追求“患者回归正常生活”。定期牵头组织“关节病友登山团”,每到春日,他便带着术后患者开展登山活动。
68岁的张阿姨曾因膝关节炎靠轮椅出行,术后1年登山顶后哽咽道:“方主任,我以为这辈子都摸不到山顶的风了!”此外,方俊英还带领团队拓展了关节镜治疗等领域:半月板缝合术助体力劳动者快速复工;肩关节镜微创技术帮助肩周炎患者早日解除疼痛。如今该科室年手术量超1300台,患者满意度连续5年达98%以上。
PRP疗法与人本位医疗的践行者
2023年初,56岁的王先生拄拐求医,膝关节炎让他无法下蹲,既怕手术风险又忌药物副作用。方俊英为他推荐富血小板血浆(PRP)技术:抽取患者自身血液,离心提取浓缩血小板,通过药物活化产生大量生长因子后,注射到病变部位,激发组织自我修复。制定“每2周1次,连续3次”的方案后,王先生首次注射便感胀痛减轻,一个疗程后积液消退,能陪孙子散步。
自2022年引入PRP技术,方俊英已帮助500余名患者康复,涵盖膝关节滑膜炎、半月板损伤、肩周炎、足底筋膜炎等病症。为提升精准度,他优化制备流程,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有效率超90%。
在技术之外,他推行“人本位医疗”:术前拿着样本详解手术方案,缓解患者紧张;术中根据个体差异及时调整操作,减少损伤;术后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每日查房指导训练。他常对科室的年轻大夫说:“我们治疗的不是一种病,而是活生生的一个人,手术做得再完美,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功能,也是失败的。只有手术康复完美结合,才能让患者有好的功能,才能正常融入社会。”
2024年,98岁的李奶奶因股骨颈骨折需换髋关节,却合并多种基础病。方俊英组织多学科会诊,制定“术前调控+精准麻醉+快速康复”方案,45分钟完成手术,出血量不足50毫升。术后1天,李奶奶可借助助行器行走,术后5天出院。
严师与生命托付的守护者
30年来,方俊英每天术后再晚也要查看患者情况;查房时细阅每一张影像片,要求年轻医生把解剖结构“印在脑海”;遇到复杂病例就组织讨论,倾囊相授经验。
张医生第一次独立主刀时,方俊英示范讲解:“所有手术都要经过身体组织的自然间隙进入,不然会损伤组织,影响术后活动及康复。”每次术后,方俊英都要复盘,给年轻医师详细讲解手术技术及改进点。如今张医生已成技术骨干,他说:“方主任教的不只是技术,更是对患者的责任。”
即便年过半百,方俊英仍可以保持一天连做4至5台手术的干劲。面对别人“值吗?累吗?”的疑问,他总笑答:“看到患者重新站起来面露笑容时,再累也值,竭尽全力是对患者信任的最好回报。”
从技术创新到团队培养,方俊英用30年坚守,书写医者担当。他的故事,是关节外科医学发展的缩影,更是医务工作者奉献精神的生动注脚。
(全媒体记者张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