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相守,爱在平淡中长青
“我们那时候结婚,没彩礼、没仪式,就领了结婚证,一过就是60年。”8月27日,84岁的郭永芳和老伴儿秦径业坐在张店区石村老年公寓的窗边,眼里满是笑意,两位老人向记者讲述了他们跨越半个世纪的爱情故事。
秦径业与郭永芳的缘分,要从济南第十九中学说起。20世纪50年代,郭永芳刚刚考入该校,秦径业的父亲是她的老师。“老师特别欣赏勤奋好学的孩子,加上我们两家长辈本就是旧识,他经常来我家走访,关心我的学业情况。”郭永芳回忆。
当时,秦径业已从济南第十九中学毕业,先后考入高中、大学;郭永芳则在毕业后考入济南一家师范学校。虽求学路径不同,但在父辈的关爱和牵线下,两人的联系从未间断。
工作后,在家人的祝福下,两人于1965年国庆节登记结婚。郭永芳说:“那时候就想着,要跟国家的命运绑在一起,紧跟国家步伐。”
婚后,秦径业被分配到淄博负责地质勘探工作;郭永芳则在济南,挑起了家庭的重担。“那些年,交通不便,我们常常只能在逢年过节时见面。”郭永芳说。
1978年,郭永芳才调至淄博工作,夫妻二人总算在同一座城市安了家。然而由于工作性质特殊,秦径业依旧终日奔波,勘探足迹遍布全国。尽管聚少离多,郭永芳却以一己之力撑起整个家。而秦径业也始终兢兢业业奉献于工作岗位,后期转到山东理工大学工作,直至退休。
2012年,退休后的秦径业怀揣1万元现金走进学校,坚持要捐给贫困新生。谈及初衷,他说:“是党和政府的培养,让我有了稳定工作和幸福生活。愿尽微薄之力,帮助那些交不起学费的孩子。”这份善意并非一时之举——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时,秦径业毅然冲在抗震救灾一线;除此之外,各类捐款活动都经常有他们夫妻的身影。“我们都是苦日子里走过来的人,能帮一点,心里就踏实一点。”秦径业的话语朴实,却映照出老人始终如一的善心。
在郭永芳眼里,秦径业最大的优点是有担当、有学识。“他不仅自己爱学习,还带着孩子一起读书,孩子们都考上了好学校,有了自己的事业。”郭永芳说。
而在秦径业心中,郭永芳勤劳、贤惠,是家里的顶梁柱。“我能安心工作、做公益,都是她的功劳。”秦径业望向妻子,眼中写满感激。
谈及60年婚姻的相守之道,郭永芳笑着说:“我们这代人很简单,就是少计较、多包容。”秦径业补充:“夫妻之间关键是别钻牛角尖,一方服软,事儿就过去了。”
今年5月,夫妻俩因年纪大了买菜做饭不便,选择入住老年公寓。郭永芳说:“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不想麻烦他们。这里条件好,工作人员像亲人一样,三餐不重样,还帮助用针灸理疗等方式调理身体,我们开始享福了。”
如今,两位老人年过八旬,岁月在他们脸上留下了痕迹,却没冲淡彼此的深情。郭永芳说:“接下来的日子,就想好好调理身体,和老伴儿一起安安稳稳过日子,看着国家越来越好。”
(全媒体记者董晴晴)
双警夫妻的爱情,简单而厚重
在沂源县公安局,有一对特殊的夫妻。他们都是人民警察,却几乎从未同时下班;他们住在同一个家,却连一顿完整的饭都很难一起吃上。陈作花与郑功源,用27年的时光,书写了一段属于双警家庭的爱情故事。
陈作花是沂源县公安局经侦大队心思细腻的工作能手,从1992年警校毕业那一刻,就将人生与公安事业紧紧相连;郑功源是沂源县公安局基层派出所的忠诚卫士,一名拥有22年党龄的党员,2007年主动请缨到派出所挑起重担。两人岗位不同,使命却同样厚重。
“年轻的时候也吵过嘴。”陈作花谈及婚姻,眼中带着笑意。“警察的性子都直,工作上雷厉风行,回家也难免有些争执。但岁月教会我们,爱不只是朝夕相处,更是彼此理解、相互支撑。”说着她望向窗外,仿佛目光能穿透十几公里,看到正在燕崖派出所忙碌的丈夫。27年的相守,让他们悟出了婚姻的真谛:最好的爱情是既能并肩作战,也能彼此留一盏回家的灯。
在这个双警家庭里,爱情有另外一种模样:你加班时我备勤,我出警时你值班。一个电话、一条短信,就成了他们之间最频繁的“约会”。无数个深夜,当陈作花终于结束工作走出办公室,手机上总会跳出丈夫的短信:“忙完了吗?记得吃晚饭。”而郑功源凌晨加班归来,也总会发现厨房里温着一碗清粥,旁边留着妻子娟秀的字条:“趁热吃,好好休息。”
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却有并肩作战的默契;缺少朝夕相处的温情,却不乏心灵相通的共鸣。作为一名长期扎根基层的老民警,郑功源工作千头万绪,节假日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而陈作花在经侦岗位奋战的同时,还要独自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但彼此的理解与支持,让他们所有的付出都化为了感动。
在这座以牛郎织女爱情传说闻名的小城,这对警察夫妻的爱情故事同样动人。每年的七夕节,当无数情侣相约在牛郎织女景区共度浪漫时光时,郑功源与其他民警一起值守安保一线。
“这就是我们的爱情。”陈作花微笑着说,“穿着同样的警服,肩负同样的使命,在不同的岗位上守护着同一座城市。他守护景区的平安,我守护经济秩序,虽然不能相伴过节,但我们的心是在一起的。”
郑功源说起妻子,坚毅的眼神变得柔和。他说:“这些年来,她从来没有因为家庭的事情耽误过工作,也没有因为工作的忙碌抱怨过生活。我知道,我欠她很多个节日陪伴,但她总是说,守护好大家的团圆,就是我们最好的团圆。”
警徽之下,他们是彼此最坚实的后盾;岁月之中,他们用理解与支持书写着最长情的告白。这就是双警家庭的爱情故事,平凡而伟大,简单而厚重,温暖着这座城市的每一个黎明与黄昏。他们的爱情,就像沂蒙山涧的溪流,不曾汹涌澎湃,却始终涓涓不息,滋润着彼此的心灵,也温暖着这座他们共同守护的城市。
(全媒体记者王敬东 通讯员张琪)
番茄炒蛋里藏着别样浪漫
8月27日9:30,25岁的张占起跨上电动自行车,额角的汗珠在手机屏幕蓝光映照下格外明亮——这是他当外卖骑手的第10个月,也是和妻子梁瑞红在淄博这座城市扎根的第5年。
“叮!您有新的订单待处理。”系统提示音响起,这个河南小伙骑着电动自行车像离弦之箭蹿了出去。他的生活像极了自己每天送出的餐食,热气腾腾又行色匆匆。从晨露未晞到华灯初上,每天六七十单的配送量让他忙得常常记不清日期。只有每逢情人节、七夕节,看着订单里突然翻倍的玫瑰花和巧克力,他才会恍然大悟:“哦,又过节了。”
而他的妻子梁瑞红,此刻正守在快递驿站的柜台后,面前堆得半人高的包裹还没来得及整理。作为驿站工作人员,她每天早上8点准时到岗,要等到夜色吞没最后一个取件人身影后才能下班。夫妻俩明明在同一座城市,见面却成了奢侈的事——有时候张占起中午抽空去驿站找她,刚说上两句话,他的接单提示音和她的取件呼叫器就会同时响起,两人只能相视一笑,又各自投入工作中。
“你看我手里的这些单子,哪还顾得上过什么节?”中午在骑手驿站吃饭时,张占起揉着酸痛的肩膀笑着说道,“能凑在一起吃顿不被电话打断的踏实饭,就已经很知足了。”他脑海里关于“相聚”的记忆,大多是晚上拖着灌了铅似的腿回家,妻子已经把热好的饭菜摆在桌上,两人简单扒拉几口,就累得倒头就睡。恋爱时那些牵手逛公园、互送小礼物的风花雪月,早就被手机里的育儿知识文章和工作技巧视频替换。
但爱从未消失,只是换了模样。
“叮铃铃……”手机突然响起视频通话提示音。这个被晒得黝黑的汉子顿时眉开眼笑。屏幕那端,5岁的儿子举着刚画的“全家福”,1岁半的女儿在学步车里咿呀伸手。“想娃的时候就看看视频。”他嘴角不自觉上扬,眼角的疲惫被温柔取代。
他会特意给女儿买发光小皮鞋,也会在路过公园时特意放慢车速,让儿子多看两眼滑梯。“等有空了,一定要带全家去游乐场。”这个朴素的愿望被他反复提及。
梁瑞红也不约而同地展示了她手机相册里的一张全家福:夫妻俩一个抱女儿、一个牵儿子,身后是简陋的出租屋。没有精致布景,没有甜蜜姿势,却定格着最真实的幸福。“不需要鲜花和巧克力。”她说,“存点钱,让两个孩子健康成长,就是最好的礼物。”
21点,送完最后一单,张占起骑车往家赶。路过超市时,他特意停下买了妻子爱吃的西红柿和豆角:“她爱吃我做的番茄炒蛋,今天早点回去给她露一手。”
玫瑰花会凋谢,巧克力会融化,但此刻租来的小屋里,番茄炒蛋的香味正飘散开来。5岁的儿子举着画纸手舞足蹈,1岁半的女儿咿咿呀呀围着饭桌转圈——这是属于张占起和梁瑞红的浪漫,简单、踏实、热气腾腾。 (全媒体记者刘洋)
他画的“饼”,是七夕最暖的约定
七夕节到来,军嫂张聪期待着丈夫从异地可能送来的那份特殊心意。这样的“远程投喂”,早已成为他们之间独特的浪漫语言。从2015年相识至今,9年多的时间里,他们的爱情藏在通话费与公里数中,也融进了家与国无法分割的命运共同体里。
张聪从小就特别崇拜军人,经常拉着当兵的表哥让他讲部队的事情。2015年,在参加表哥小孩满月宴时,与表哥的战友相识。2016年,在亲友们的祝福声中,张聪嫁给军人,光荣地成为一名军嫂。“从谈恋爱开始就一直处于异地状态,当时视频还不方便,我们便办了情侣号,天天打电话、发信息。两个人好像有说不完的话,经常打着电话就睡着了。”
同年,张聪学会开车买了车,就硬着头皮一次次开车去部队探亲。“下大雪高速封路,我就走国道,有一段环山路,现在都不知道怎么开回来的。”高速过路费的发票,张聪攒了厚厚一摞。
谈到军婚的浪漫,张聪笑着说:“网上常说军婚是看不见的付出与听得见的沉默,而我们的爱情却具象地体现在通话费与公里数上。”
在张聪看来,军人的爱情与普通人最大的不同,是相聚成了奢侈品。她说:“他的时间不属于自己,更不属于小家,而是属于国家。我的爱情不仅要爱他,也要爱上他身后的使命。”
尽管如此,他们仍然有自己表达牵挂的方式。“每逢节日,无论多忙,他总会准时送来礼物——一束花、一杯奶茶。最难忘的是一个七夕节,他特意协调休假回来,瞒着我布置了汽车的后备厢,亲手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谈到这里,张聪满眼都是幸福。
除了经营家庭,张聪在工作中也表现突出。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桓台县实验幼儿园给她提供了很好的成才平台,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和支持下,2021年她制作的课件《找朋友》获县级评比二等奖,2023年被单位评为“精神文明建设个人”。
因为默默支持,张聪被丈夫所在单位表彰为“十佳军嫂”。2022年经所在单位和桓台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共同推荐,被评为淄博市“新时代好军嫂”。当被问到丈夫对她获奖有何表示时,张聪说:“他第一次在电话里沉默了几秒,然后认真地说‘谢谢你,为我、为这个家付出了这么多。这份荣誉,你值得’。”后来丈夫休假回来,把自己的三等功奖章送给了张聪,并告诉她:“军功章你占大半,给你比给我更有意义。”
张聪看来,丈夫在部队表现优秀,也激励着自己不能落后。每一次克服困难,都像是与丈夫在并肩作战,“军嫂”这一光荣的身份让张聪不断成长,使她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张聪笑着说:“今年七夕节,丈夫声称要休假带我和孩子出去旅游,但我笑着说‘不信’,因为他老是给我‘画大饼’。”然而,张聪的话语间却满是理解与宽容。这就是军嫂的情怀,她们用自己的坚强和独立,守护着家庭,支持着国家。
(全媒体记者董晴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