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淄博晚报

从抗日战场到科技强军的忠勇接力

日期:08-28
字号:
版面:第A04版:A04       上一篇    下一篇

梁佐华生前照

梁树茂生前照

1987年,梁之东(右四)在河南确山靶场接受济南军区炮兵“五快一准”考核验收。

2008年6月,梁琨(前排中)在汶川地震抢险救灾中荣立二等功,并在现场被授奖。

□全媒体记者 杨秋云

在张店区北焦宋村,一座古朴的小院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梁佐华老人出生于此,一家“一脉红色血,四代报国心”的忠勇传奇,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这个平凡的家庭,用几代人的热血与忠诚,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红色答卷:15人入党,10人从军;8人荣立三等功,3人荣立二等功;2人走上正团级岗位,获上校军衔;1人晋升副师职,获大校军衔;1人血洒疆场,为国捐躯。梁家四代人的报国足迹,早已深深烙印在乡亲们的记忆中。近日,记者采访了梁佐华之孙、曾任某团政委的梁之东,追溯这个红色家族八十余年的报国征程。

第一代 虎穴英雄 智斗敌顽

“一切的起点,要从我的爷爷梁佐华说起。”说到爷爷,梁之东眼神里满是崇敬。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寇铁蹄踏碎我华夏山河。出身贫寒、以放牧为生的青年梁佐华,目睹日寇暴行,满腔热血在胸中沸腾。他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抗日救亡的洪流。

梁佐华担任桓台县委地下交通员,潜伏于危机四伏的敌占区——益都(今青州)伪县府。以“流差”身份作掩护,他穿梭于青州、临淄、桓台之间,搜集并传递重要情报。铁路坑道的昏暗角落、荒野山林的荆棘小径是他的栖身之所,饥寒交迫更是家常便饭般的常态。

一次,梁佐华获取绝密情报,却在传递途中不幸暴露行踪。面对敌人追捕,他沉着冷静,竟藏身于阴森恐怖的坟洞之中,在不见天日的狭小空间里坚守两天两夜。饥渴难耐时,他趁夜色采挖野菜、饮用沟水;困倦至极,便在冰冷的墓穴中稍作喘息。几经惊心动魄的周旋,他最终甩掉敌人,将情报安全送达,被群众誉为“虎穴英雄”。

梁佐华精准的情报如出鞘的利刃,助八路军多次痛击日伪。敌人对他恨之入骨,悬赏捉拿未果,便丧心病狂地报复其家宅,用手榴弹将他家炸得满目疮痍,房倒墙塌。面对毁家之痛,梁佐华毫无惧色,斗志更坚。他对乡亲们说:“手榴弹能炸毁我的家,却炸不毁我赶走鬼子的决心!”

此后,他牵头成立村党支部并担任书记,将自家作为活动据点,全力发动群众支前、动员青年参军。据北焦宋村村志记载,在那段时期,全村有上百名青年在梁佐华带动下奔赴抗日战场。解放战争期间,梁佐华带领民兵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十余次。

在1948年3月解放张店的战斗中,梁佐华率民兵乔装潜入城内。总攻发起时,敌人暗堡的机枪疯狂扫射,解放军战士接连倒下。千钧一发之际,梁佐华带领民兵迅速迂回至暗堡后侧,投出手榴弹,一举将暗堡摧毁,为部队前进扫清障碍。战后,部队首长高度赞扬他们的英勇表现,并奖励75支日式步枪。

新中国成立后,梁佐华即便年逾花甲仍为家乡建设奔波不息,组织土地改革,兴修水利设施,带领北焦宋村村民植树造林、发展副业生产,深受村民爱戴。

第二代 廿三英烈 血洒疆场

梁佐华的精神深深影响着家族后辈。梁之东语气既沉重又自豪:“二叔梁树茂17岁参加黑铁山起义,三叔梁树梓牺牲时才23岁,四叔梁树槐也投身军旅,他们在血与火的战场上均立下了赫赫战功。”1937年12月,年仅17岁的梁树茂参加黑铁山起义,并跟随廖容标将军转战南北。他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作战勇猛,始终冲锋在前。

1941年5月,在博山南沙井村与日军的遭遇战中,部队弹药耗尽,梁树茂挺起刺刀,如猛虎下山般扑向敌群。他身材不高却英气逼人,在近身搏斗中,连续刺倒三名日军。激战中他身负重伤,战后被评为三等伤残军人。他从班长逐步晋升为华东军政大学大队长,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院务处长。1955年,他荣获“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并被授予大尉军衔。

在梁家第二代中,梁树梓的事迹尤为壮烈。1942年他参军入伍,22岁时便担任连长。1948年7月,解放济南外围的章丘枣园战斗打响,梁树梓率尖刀连冲锋在前。面对敌军猛烈的火力和湍急的河水,他挥动驳壳枪高呼:“同志们,立功的时候到了,跟我冲啊!”随即带头跃入河中。然而由于战前侦察失误,河水深及战士肩部,导致部队行动严重受阻,伤亡不断增加。梁树梓仍率部艰难推进,却不幸头部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3岁。他的英魂,永远长眠在解放济南的征程中。

“三叔牺牲的噩耗,并未动摇四叔的战斗意志。”梁之东说。当时,四叔梁树槐正率一个班在滨州附近执行紧急押送战俘渡黄河转移的任务,途中突遭数十名国民党追兵袭击。梁树槐临危不乱,一面组织战士顽强阻击,一面指挥队伍加速转移。混乱中,一名团职俘虏伺机闹事,妄图接应追兵。危急关头,梁树槐果断处置,成功震慑众人,最终将全部俘虏安全押抵黄河对岸。事后得知,被处置的俘虏正是追兵的目标军官,他的果断行动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危机。

第三代 戍边赤子 守望国门

和平年代,梁家的报国情怀薪火相传。20世纪六七十年代,梁佐华老人积极动员孙辈梁之敏、梁之慧、梁之俭、梁之东等人参军报国,戍守边疆。

“1976年冬,我在公社放电影,但这份工作影响了我参军。”梁之东回忆道,年近八旬的爷爷梁佐华拄着拐杖找到村支书,语气坚定:“放电影的人好找,参军报国的机会难得!这是青年的责任,是头等大事,岂能推三阻四?”

梁家子弟在军营中甘于吃苦,扎根边关。无论是天山南北的茫茫草原、蜀道峻岭的崎岖山路,还是海岛哨所的孤独岗亭,都留下了他们默默奉献的身影。

他们都没有辜负爷爷的期望。比如梁之东,他在部队刻苦磨练,从排长做起,历任师政治部干事、团政委等职,被授予上校军衔。在三十年的军旅生涯中,他兢兢业业,无愧于身上的军装和家族传承。面对战友“部队又苦又累,不如早点转业致富”的劝说,他淡然回应:“人各有志,追求不同。”他带兵有方,所带部队政治可靠、军事过硬,多次完成急难险重任务,荣立二等功、三等功。他还多次获评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

第四代 科技新锐 强军报国

在新时代,梁家后人依然将从军报国视为神圣使命。梁之东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我的侄子梁琨、儿子梁浩哲大学毕业后都选择了参军。”如今,他们一人已成长为上校正团职军官,一人晋升为大校副师职军官,在强军征程中绽放青春光彩。

梁琨毕业于重点大学数学系,本可以在都市里捧起“金饭碗”,可家族里那股滚烫的报国劲儿一催,他转身就扎进了军营。脱下学士服换上迷彩装,他把“大学生”的标签往边上一搁,跟战士们同吃同住同扛活,在泥里水里滚成了一片。

2008年汶川地震的消息刚传来,他就跟着部队星夜兼程奔往绵阳。整整三个月,他像上了发条的陀螺:钻“无人区”蹚过塌方路段,在麻柳坪顶着余震抢运物资,冲进随时可能爆炸的黄磷厂。间隙里,他又拿起笔当起“战地记者”,把战友们的热血故事一笔一画记下来。就是这股不服输的狠劲,让他实打实拼来了一枚二等功勋章。如今,在中央军委军事检察院,梁琨将梁家那股忠勇的精气神,悄悄融入了新时代的军营血脉里。

梁之东介绍,梁浩哲是家族红色传承中最年轻的军人。国防科技大学博士毕业后,他先后在相关研究所从事军事科学研究工作,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获得了多项省部级以上奖项,荣立集体二等功、三等功,成为梁家红色基因在科技强军时代闪耀的新星。

梁佐华家族四代人的报国故事,如同山间潺潺溪流,绵延不绝,在岁月长河中静静流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