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淄博晚报

辛泰铁路托起的生计与梦想

日期:08-27
字号:
版面:第A06版:A06       上一篇    下一篇

AI制图

□崔军

淄川的山,是鲁中大地厚重而沉默的褶皱。山间的风,吹拂了千年,也吹拂着一条蜿蜒于山壑间的铁轨,那是辛泰铁路的脉搏。这脉搏,与淄川百姓的心跳,早已同频共振了半个世纪。

初秋的晨光,薄纱般笼罩着站台。人声渐起,如潮水般汇集。目光所系,是那抹在晨曦中缓缓吐纳的绿影——7053次列车,宛如一匹识途的老马,准时踏上了它熟稔的旅程。车轮轻叩钢轨,“哐当、哐当”,这声音,是山间亘古的韵律,也是淄川人耳中最亲切的乡音。

半个世纪前,当第一缕汽笛声撕裂山谷的寂静,这列绿皮车,便注定成为山峦血脉中奔流的血液。它最初的模样,或许简陋如粗砺的山石,车厢曾吞吐着煤烟的热气,如冬日里呼出的白雾。然而,时光流转,它褪去了闷罐的笨拙,披上了空调的轻衫,却始终怀揣着一颗滚烫的初心。那初心,便是用最朴实的步伐,丈量山与城的距离,用最温厚的臂膀,托起山民沉甸甸的生计与梦想。

看那车厢,方寸之地,竟是当地人最生动的生活图景。老农布满沟壑的脸上,刻着对山外市场的期盼,那期盼,稳稳地系在几枚硬币换来的车票上。这票价,低得如同山涧的流水,却承载着山货走出大山的重量,是辛泰铁路无声的情书,写在每一程风雨无阻的抵达里。曾几何时,列车员沙哑的嗓音替代了广播,暖壶里滚烫的开水,是穿行在设备简陋年月里的人间暖意。护送学子翻山求学的身影,搬运沉甸甸的生计背篓……车厢是流动的生命线,是无数为改变命运而奔波的旅程的浓缩。

车轮碾过光阴,也碾醒了沉睡的山村。绿皮车那沉稳的节奏,竟成了山野间奇妙的鼓点。西桐古站旁,樱桃园红霞满天;东桐古村的草莓,在铁轨的注视下愈发鲜甜;东东峪村的民宿,因慕“慢”而来的旅人而灯火通明。西石门村的豆腐、北牟村的香椿芽……这些山村的馈赠,沿着闪亮的钢轨,流向远方喧嚣的集市,也流入了都市人对山野的向往。一列慢车,如同大地深埋的根须,不动声色地将山村的贫瘠,滋养成了共富的沃土。它串起的,何止是每一个站点?更是散落山间的珍珠,被一条温情的线,串成了璀璨的珠链。

于是,车厢里,风景便有了别样的层次。肩扛登山杖、目光炯炯的旅人,与身旁静坐、怀抱山货的老农,共享着同一扇车窗外的画卷。窗外,淄川的山水在慢镜头中铺展。梯田如岁月的年轮,层层叠叠,清晰得能看见泥土的本色。山峦起伏的轮廓,在光影中缓慢变幻,这是高铁窗外模糊掠过的世界所无法给予的凝视。当淄博烧烤升腾的烟火气,与泰山日出磅礴的金辉,被这列慢车悄然连接,它便不再仅仅是交通工具,而成了快节奏时代里一座移动的驿站,一剂抚慰焦渴心灵的精神汤药。哐当、哐当……这节奏,是大地稳健的心跳。

驶过淄河大桥,阳光慷慨地照进车窗,洒在每一张生动的脸庞上。有赶集归来的大娘,袋子里水灵灵的果蔬散发着泥土的芬芳;有支教的青年,低头翻阅教案的侧影写满了专注;还有孩童,第一次望见幽深隧道时,那眼眸中迸发出星辰般纯粹的惊喜。这些鲜活的瞬间,便是钢轨存在最温暖的注脚。辛泰铁路黑旺隧道岩壁上,那“备战备荒”的旧时标语,早已被岁月风化。半个世纪的沧桑,当年的战备通道,早已在时光的淬炼下,化作了滋养一方、承载烟火人间的民生动脉。

绿皮车依旧不疾不徐,穿行在淄川的山水间。它的汽笛声,是与潭溪山的回声唱和;它的钢轨,是丈量这片土地变迁最忠实的标尺。它以一种近乎固执的“慢”,在风驰电掣的时代旁侧,开辟出一条属于泥土、属于汗水、属于平凡向往的路径。它提醒着我们,真正的抵达,有时不在于飞驰的速度,而在于那被车轮稳稳托起的每一份生计,每一张被旅途照亮的笑靥,每一个扎根于大地、又渴望望向远方的朴素梦想。这钢轨延伸处,便是淄川浓墨重彩、生机勃发的民生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