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淄博晚报

淄博“碳汇林”生态价值转化的多维实践

日期:08-27
字号:
版面:第A03版:A03       上一篇    下一篇

今年8月初,泰山保险淄博中心支公司创新推出的水土保持植被综合碳汇保险,成功落地沂源县龙子峪小流域水土保持项目,为该项目碳汇价值提供36万元固碳损失保障。

这又一次验证了碳汇林的价值绝非单一的“二氧化碳吸收量”,而是生态、经济、社会交织的复合体系,其突破点正是“可量化、可交易、可普惠”。自2023年1月山东省首单政策性林木“碳汇价值保险”落地淄川区,我市正式迈出森林保险与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有效结合的实践步伐。近年来,更是通过多维探索勾勒出一条坚实的生态价值转化之路,为北方地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提供了区域实践样本。

28万亩公益林背后的政策协同创新

2023年1月10日,淄川区签下全省首单公益林碳汇价值保险,覆盖全区28万亩公益林,提供风险保障1680万元,构建起“省市县三级财政联动+专业保险护航”的碳汇保护体系。

这份保险,为28万亩公益林的28万吨碳汇量提供了保障。市级财政给予40%的保费补贴,淄川区还可申请省级特色保险奖补。三级财政共同支持,推动了公益林实现应保尽保。

这一创新并非凭空而来。2022年,全市公益林保险承保面积已达129万亩,517万元保费全由财政补贴,提供风险保障10亿元,省级以上公益林投保率超95%,为碳汇保险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2023年第三季度,市财政局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合启动碳汇保险调研,最终,选定淄川区作为试点区域。通过卫星遥感与碳汇理论方法学相结合,根据树种、树龄精准测算碳汇量,确保保险赔付科学有据。

“以往,公益林受灾只能获赔树木补种费用,有了保险后,碳汇损失也被纳入补偿范围,这笔资金可用于灾后生态修复,加速‘碳库’恢复。”淄川区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不仅开创全省先例,更将碳汇保险纳入市级农业保险奖补范围,取消保费规模限制,真正实现“应保尽保、应补尽补”。

关键之处在于,淄川区的实践实现了从“点”到“面”的跨越,其核心在于“政策协同”。通过三级财政补贴降低投保门槛,以科技手段提升碳汇计量精度,将保险赔付与生态修复资金循环相结合,既扩大保障覆盖面,也实现“投保—赔付—修复”闭环管理。

为8000余亩公益林筑牢“碳汇安全网”

淄博高新区也是“碳汇林” 生态价值转化的早期实践者。

该区域内拥有林地7.3万亩,其中,山体公益林是区域固碳的核心力量。近年来,通过持续的山体绿化提升改造,林木覆盖率稳步提高,但森林火灾、病虫害等风险始终威胁着这片“绿色碳库”的安全。

2023年6月,淄博高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共同签署协议,为该区8427.23亩公益林提供碳汇价值保险。“传统林木保险主要覆盖林木再植成本,而树木吸收的二氧化碳所带来的生态价值未被纳入保障范围。”淄博高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相关负责人道出了探索碳汇保险的初衷。根据协议,淄博高新区公益林每亩碳汇保险金额定为180元,保费仅为1.8元/亩,由两家保险公司联合承保,重点对因灾害导致的碳汇减少损失进行补偿。“这不仅覆盖树木补种成本,还包括碳汇流失的经济补偿,相当于为‘绿色碳库’购买了‘意外险+健康险’。”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淄博高新区支公司负责人如是说。

这一项目填补了淄博高新区生态风险保障的空白,也为后续碳汇交易奠定了基础。截至目前,这片公益林持续发挥固碳功能,成为淄博高新区推进“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

淄博高新区的实践以“破局”为核心,打破了传统林木保险“重实物、轻生态”的局限,每亩1.8元的保费虽微,却搭建起生态风险市场化分担的机制,既守护了林木健康,也为后续价值转化筑牢“碳汇安全网”,体现出我市在生态保护与市场机制结合中的前瞻性探索。

从水土流失区到碳汇交易场的蜕变

2024年11月13日,沂源县龙子峪小流域碳汇交易签约现场,沂源县源能热力有限公司和山东泰信岩土工程有限公司两家企业以30元/吨的价格,分别购入3.3万吨和1.7万吨碳汇,总成交额150万元。这笔交易标志着“北方土石山区水土保持碳汇交易”首次在淄博落地,也让一片曾经水土流失严重的流域实现了从“碳库”到“金库”的质变。

回溯至20世纪90年代末,龙子峪小流域仍是荒山遍布、土层瘠薄的景象,生态发展举步维艰。“那时候山上树少,雨水冲走泥土,耕地留不住肥。”当地村民回忆。

转变始于一轮轮的综合治理:坡改梯留住水土,退耕还林种植松柏,小型水利工程拦截雨水……生态环境改善不仅让其入选首批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更积淀出可观的“碳财富”。

2024年,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经4个月核算确认:2002年至2024年间,龙子峪小流域通过水土保持措施形成8.31万吨碳汇量,其中土壤碳汇6.48万吨,植被碳汇1.83万吨。

“购买碳汇既履行环保责任,也为未来发展蓄能。”沂源县源能热力有限公司董事长盛新太道出企业考量。在“双碳”战略背景下,储备碳汇可应对未来产能扩大可能带来的碳排放压力,而交易收益的用途更具长远意义。沂源县水利局负责人表示,150万元全部用于流域后续水土治理与功能提升,形成“治理—碳汇—交易—再治理”的资金循环。目前,沂源县已启动16条已治理小流域的碳汇核算工作,未来,将逐步推动交易变现,让更多“绿水青山”转化为“生态红利”。

沂源县的探索核心在于“价值转化”,将数十年生态治理的“隐性成果”通过科学核算变为“显性资产”。这不仅为企业提供碳中和新路径,也为生态治理注入持续资金。

从淄川区的“政策样本”到淄博高新区的“碳汇安全网”,再到沂源县的“交易破冰”,淄博的“碳汇林”生态价值转化实践已形成“保障—创新—转化”的格局。这些实践以“点上开花、面上结果”的态势,为北方城市推进“双碳”战略、实现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了鲜活的“淄博答案”。

(全媒体记者汤继文 李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