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淄博大地,暑气未消,生机盎然。8月15日至21日,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齐韵鲁乡”实践团的8名青年学子,来到了周村区南郊镇前辛村。在共青团周村区委的统筹协调与周村区农业农村局的专业指导下,他们用“艺术+科技”的独特方式,为这座古朴村庄的振兴画卷添上了灵动鲜活的色彩。
白墙作纸
绘出乡村新容颜
“这穗麦子得让它带着风的劲儿!”正午的日头晒得人额头冒汗,实践团成员段舒雯却握着画笔不肯停手。前辛村的街巷里,一场用艺术唤醒乡村活力的实践,自斑驳的白墙上悄然生长。
前3天,队员们把全村的白墙都变成了“画布”。他们踩着梯子丈量尺寸,蹲在地上调配色彩,连墙角的裂缝都成了创意的起点。“村民们天天跟土地打交道,最认的就是这沉甸甸的收成。”队员们特意把麦穗画得饱满舒展,麦芒尖尖上仿佛还沾着晨露,风一吹就能“飘”出金浪;村口那面10米多长的大墙,更是被苍劲的迎客松占满——墨绿的松针从墙角向上延伸,枝丫如臂膀般舒展,远远望去,像是村庄敞开了怀抱,笑着迎接每一位来客。
有位大娘搬着小马扎坐在墙根下看了半天,指着画上的玉米念叨:“这画得跟俺家地里长得一个模样!”3天后,原本素净的白墙活了:既有孩童追着蝴蝶跑的童趣,也有老农弯腰插秧的辛劳,更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醒目标语。这些“会说话”的墙,让古朴的村庄透出越来越亮的光。
云端架桥
让乡土味道走出去
“家人们,听!这‘咔嚓’声,就是前辛村藜麦锅巴的脆响!”8月19日清晨,带着晨露的田间地头旁,不大的直播间里已热闹起来。补光灯照亮了背景墙上的农产品海报,高清摄像头对准了举着包装袋的“青春主播”——这是村里为对接线上市场特意搭起的“云端窗口”,此刻,正被实践团的同学们赋予新的活力。
镜头前,队员们分工默契:有人举着锅巴演示掰碎的脆响,有人忙着讲解藜麦的种植过程,其他队员则在评论区快速回复“有没有甜味”“怎么保存”等提问。“咱这玉米不打农药,剥开皮咬一口,汁水能顺着嘴角流!”主播的话刚落,镜头就给到了剥开的“红宝石”玉米,晶莹的颗粒在光下闪着诱人的光泽。
同学们从起初的紧张生涩,到后来的自然熟稔,直播间的热度渐渐攀升。结束时,粉丝数悄悄突破300人,藜麦锅巴、甜玉米的预售链接里多了不少订单。“原来咱这土疙瘩里的宝贝,真能通过手机卖到全国各地!”在一旁围观的村民忍不住感叹。
8月20日,科技助农的故事仍在延续。玉米地一片青绿,一人多高的玉米秆子间,队员们架起摄像机拍起了科普短片。有人蹲在玉米秆旁,小心拨开叶片讲解“看绒毛判断成熟度”;有人捧着刚摘下的玉米,对着镜头演示“玉米如何剥得又快又完整”;为了让视频更生动,他们还琢磨出“游客问路”的剧情,借着对话介绍村庄的特色作物。
这些凝聚巧思的视频,3天内点击量突破“10000+”。看着屏幕上“想尝尝”“求地址”的留言,队员们擦着额角的汗水笑了。数字技术就像一双有力的手,正托着乡村的产业慢慢往上走,让前辛村的名字带着泥土香的味道,顺着网线传到了更远的地方。
扎根泥土
守出来的乡村蝶变
实践的最后一天,队员们坐在村委会办公室里,听前辛村党支部书记刘洪林讲述村庄的过往。“前几年,村里路是坑坑洼洼的土道,收玉米全靠人背。年轻人大多往外走,地里的活儿没人干,更别说搞产业了。”刘洪林望着窗外的玉米地,语气里带着些许岁月的沉淀。
转折始于政策的春风。“党和政府给了好政策,咱党员就得带头干。”刘洪林记得,刚开始试种藜麦,第一年因摸不准气候,收成差得让村民犯嘀咕。她带着党员挨家挨户算账:“一亩地就算少收点,也比种玉米强,咱得让大家看到盼头!”为了筹钱建直播间,她跑了五趟镇里争取支持,晚上对着手机自学直播操作:“年轻人懂这些,咱‘80后’也不能落后。网络能帮咱卖货,就得多尝试!”
哪家老人的地需要帮忙翻整,哪家的农产品愁销路,甚至谁家孩子上学的门前路不好走,刘洪林都记在心里。“看着路修通了,村民兜里钱变多了,出去的年轻人都愿意回来试试新路子,就觉得值。”刘洪林的声音忽然有力起来,“基层干部嘛,不就是脚踩在泥土里,心贴在村民身上。”
走出村委会,队员们忽然懂了:眼前的“蝶变”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像刘洪林这样的人,一天天跑、一件件干,坚守出来的。
7天,时光匆匆,实践团的脚印留在了前辛村的田间地头、村口巷尾。他们用艺术点亮了乡村的底色,用科技拓宽了致富的路子,更在与土地的对话中,掂量出了“乡村振兴”四个字的分量——它不是课本上的概念,是泥土里长出来的希望,是青春力量与基层坚守碰撞出的火花。
当夕阳为村庄镀上金边,那些墙上的画、云端的声、田间的影,都在诉说着同一个故事:乡村振兴的长卷上,正因为有了这样一笔笔青春的亮色、一次次扎根的坚守,才变得愈发鲜活、愈发生动。这光芒里,有青春的炽热,有奋斗的温暖,更有乡土中国最动人的希望。(全媒体记者于谦 通讯员宫承勇 李佳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