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这个曾被视为“放松季”的假期,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当数百万大学生迎来暑期长假时,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不再是“宅家休养”,而是以兼职者或实习生的身份踏入职场。他们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职场初体验又带给他们哪些收获?记者近日采访多位暑期实践的大学生,探寻这一趋势背后的成长故事。
从汗水里读懂责任与生活
“每天两份工,能赚三百块,一个月下来差不多八千块。”刘瑜涵是河北传媒大学的大二学生,也是地地道道的淄博人。她的暑期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白天在小区监控室值守,晚上到便利店做收银员。对她而言,这份高强度的兼职不仅是“赚钱任务”,更是一堂生动的社会实践课。
8月15日,在张店区花漾城小区的监控室里,刘瑜涵正在聚精会神地盯着屏幕。休息之余,她向记者讲述了一段难忘的经历:一位业主失窃,为了帮业主找回失物,她连续数小时逐帧查看监控录像,最终锁定线索帮业主找回失物。“当业主握着我的手说‘谢谢’时,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哪怕是看似琐碎的小事,认真做好也能被需要。”刘瑜涵说,这种被认可的感觉,比赚到的工资更让她触动。
一个多月的兼职下来,刘瑜涵的变化显而易见。做事更有规划,学习时也更专注。“课本上总说‘要体谅父母’,但只有自己汗流浃背地赚过钱,才真正明白‘不容易’三个字的分量。”她坦言,这段在汗水中浸泡的经历,比任何道理都更有说服力。
在挑战中锚定职业方向
与刘瑜涵不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会计与金融专业大一学生张安琪,为了给研究生申请提供更好的保障,选择了更贴近专业的实习工作——前往北京,进入东方国信的产品分析部门实习。但她很快发现,现实中的职场与课堂知识存在“温差”。
“刚入职就被安排做用户消费数据报表,结果因为公式用错,整个表格全乱了。”张安琪回忆起最初的窘迫时仍有些不好意思。让她意外的是,同事并未指责,只是淡淡地提醒:“职场里,结果需要自己负责。”
这句话成了她的“动力开关”。此后,她每天下班后自学编程和数据分析知识,主动向技术部门前辈请教,从“连代码都认不全”到能独立完成基础数据处理。“每次成功解决一个数据问题,那种满足感难以形容。”张安琪还清晰地记得,7月31日那天,为了完善产品分析演讲稿,她在公司待到凌晨2点,“早上站在会议室讲的时候,手还在抖,但看到大家赞许地点头,突然就不慌了。”
现在的张安琪,手机里存着部门沟通群的聊天记录截图,“你看他们说话,从来都是‘周三下班前交报告’‘这个数据来源标一下’,直接说事,特利落。”她觉得,比起那张实习证明,更珍贵的是发现自己好像更爱和数据打交道了,“以前以为学金融就得去银行,现在觉得做数据分析也挺酷的。”
从课堂另一侧读懂成长
许天牧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工程专业完成大一学业后,没有像多数同学那样趁着假期游玩或者深造,反而选择回到了熟悉的高中校园——济南新航实验外国语学校,以助教的身份重新站在了曾经的教室里。
这份选择最初源于一次偶然的契机。凭借着高中时期就格外突出的数学功底,加上母校老师的信赖,他成了数学课堂上的“辅助力量”。“一开始真就是假期想找个事儿做,免得在家闲得慌。”他笑着坦言,可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这段看似“打发时间”的经历,却悄悄在他心里刻下了不一样的印记。
8月1日下午,许天牧结束了一天的授课,在教室里留到很晚。那是他这个假期的最后一堂课,这也是他第一次从“教”的视角重新审视那些曾经烂熟于心的公式定理。看着学弟学妹们眉头紧锁的样子,他忽然理解了当年老师反复讲解的耐心从何而来。许天牧深有感触地说:“当我费尽心思想出更通俗的例子帮大家理解难点时,才发觉把知识讲明白比自己学会要难得多。”这些意外的收获,让他渐渐褪去了几分青涩。
“说实话,这一年在国外读书,总有点心浮气躁的。”他坦诚道,那会儿总觉得要快点掌握更艰深的知识,反而忽略了基础里藏着的门道。在高中课堂的这段日子,看着学生们啃下难题,看着老师日复一日地细致讲解,他慢慢沉下心来:原来真正的进步,从来都不是急出来的,就像解一道复杂的数学题,得耐着性子厘清每一个逻辑链条,才能找到最终的答案。
“现在的学生越来越清醒了。”济南优旭教育就业升学指导老师李芳观察到,近年来,大学生暑期实践的目的性明显增强,不管是为了赚生活费、为继续学业深造做保障,还是找到职业方向。“前几年,很多学生要到大四才急着实习,简历上一片空白,抱着‘临时抱佛脚’的心态;现在不少大一、大二的学生就去主动尝试,把暑假变成‘职业试错期’。”
在李芳看来,这种转变挺好:“不管是体力活还是工作实习,都是在试错。试过才知道自己能干啥、爱干啥,比对着课本空想职业规划实在多了。”这种转变背后,是年轻人对自我认知的更早觉醒,本质上都是在通过真实体验,认清自己的能力边界、兴趣点和发展方向。
正如刘瑜涵在汗水中读懂的责任,张安琪在挑战中锚定的方向,许天牧在课堂中经历的成长,这些藏在暑假里的职场故事,正在勾勒出新一代大学生的成长轨迹,他们不再满足于“象牙塔”里的理论知识,而是主动走进真实世界,在实践中寻找答案。而这些真实的经历,终将成为他们人生路上最宝贵的“实践学分”。
(全媒体记者董娜 实习生袁溪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