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淄博晚报

从“生态之痛”到“山水入城”

日期:08-23
字号:
版面:第A02版:A02       上一篇    下一篇

修复后的黛青山蜕变为风光旖旎的田园。

8月20日,阳光穿透薄雾,淄博高新区四宝山上的马尾松簌簌作响,山脚下的秀水廊道里,晨练的老人与奔跑的孩童交织成一幅流动的画卷。谁能想到,这座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赞为“中国老工业城市生态修复样本”的山体,曾经是一片“黑烟蔽日、矿坑如刀”的废墟。

这座山体的今昔巨变,正是淄博从政策破局到全域实践,书写矿山生态修复奇迹的缩影。

矿石,曾为淄博这座老工业城市的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然而,长期的粗放式、无序开采,最终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昔日“财富之源”成了“生态之痛”。

面对8万余亩历史遗留矿山的“生态欠账”,淄博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启动修复。2002年,我市提出“环境立市”战略,以两轮“碧水蓝天行动计划”关停露天矿山,拉开生态修复大幕。2018年起,修复任务写入了市政府工作报告,让治理决心化作步步为营的行动。

家住淄博高新区黑铁山脚下大王村的岳军,每天都要到山间步道走两圈,享受一下绿意盎然的美景。“过去,这山上天天放炮,家里窗户不敢开,晒的衣服半天就落一层灰。”当年开矿的光景,他至今记得。

由花山、柳毅山、四宝山、牧龙山、玉皇山、九顶山、黑铁山等大小20余座山头组成的四宝山区域,因矿石含钙量高成为了牟利热点。双创公园城管理服务中心运营管理负责人法曙娟介绍,2003年,淄博高新区在全市率先全域关停水泥生产线与矿山、拆除采石场,实现“矿山清零”。此后持续发力,2019年,推动焦化行业整体退出,让伤痕累累的山体得以喘息。

在关停清障的基础上,“近自然”的修复理念成为妙笔,以最小干预、最经济手段助力山体自我修复。花山城市综合公园、九顶山矿山公园、玉皇山户外公园、青龙山带状公园等相继修复亮相,昔日裸露的矿坑变身如今的“网红打卡地”。

傍晚的山风掠过九顶山的花海,与家人专程从滨州前来游玩的张晓菲感叹:“朋友推荐说这里是‘淄博小瑞士’,果然名不虚传,景色非常出片。”

这处曾经“靠山难亲山”的地方,如今借着“复绿”到“提质”的蜕变,不仅成了市民眼中“山水入城”的乐园,更凭着40公里郊野体育运动活力环道,串起了沿山看水、山水相依的生态画卷。

家住张店区的王世友老人是九顶山公园的“铁粉”,他说:“以前,九顶山一片荒凉,尘土飞扬。现在矿山种上树,变成了公园,环境变好了,还有了运动的好去处,有山有水非常不错。”

生态蝶变的同时,产业与文化的活力也在同步绽放。四宝山脚下的原生态工业风文创街区,依托原张店水泥厂与山东宝运艾科公司旧址而生,围绕淄博高新区生态修复展示馆,在保留工业遗存、延续生态绿意的基础上,打造集机器人展示、培训、多媒体演示、高科技互动体验及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让老工业遗址重焕生机,更以国际视野带动周边生态经济联动发展。

四宝山双创公园城的建设正是淄博市秉持“人、城、境、业”高度和谐发展理念的生动注脚,通过推进众创小镇、文创街区、创新长廊建设,打出科学规划、产业集聚、生态赋能的“组合拳”,让生态红利持续转化为发展动能。

不止于一处的创新实践,淄博市更以系统思维编织生态修复的经纬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遵循“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建则建、宜水则水”和“谁修复、谁受益”原则,探索创新生态修复“1+N”治理模式,让生态保护修复与乡村休闲旅游紧密相拥,为绿色经济发展注入汩汩动能。

初秋时节,在山东黛青山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千亩石榴园内,拳头大的果子坠满了枝头,在昔日矿坑的伤痕之上,晕染出一片生机盎然的亮色。这座矗立在淄川区罗村镇的山峦,曾因经年累月的矿产开采,沦为沟壑纵横、碎石遍地的“生态伤疤”,如今,它以“北方富硒软籽石榴第一园”的姿态,书写着从荒山废矿到“金山银山”的壮阔篇章。

2013年,对土地有着特殊情怀的张汉修勇挑社会重担,流转黛青山1500余亩废弃矿坑,累计投资1.8亿元,开启“石坑变良田”工程。“土地是咱的根,咋能让它就这么荒着?咱得下力气让它重新活过来!”他常对着身边人这样说。填平矿坑、垒砌石崖、修建拦河坝2万立方米,铺设灌溉系统覆盖1000余亩,让800亩软籽石榴扎根沃土,190亩林木蔚然成林。昔日的“黑山”,在锹镐与汗水的雕琢中,渐渐显露出青山的轮廓。

生态复苏,价值也跟着“活”起来。张汉修敏锐捕捉到地质资源的潜力,借力自然资源部富硒土地认定标准出台的契机,联动省地质调查院开展技术攻关,将黛青山所在的“淄川区罗村镇河东村东地块”成功纳入全国首批天然富硒土地名单。

从修复生态到致富一方,黛青山的蜕变始终与民生福祉同频共振。通过“企业+农户+合作社”模式,园区免费传授种植技术、高价回收果实,累计带动周边22个村100余户农户稳定增收,让曾经的“生态包袱”变成了“致富宝藏”。如今的黛青山,不仅摘下“中国优质石榴基地”“省级林业龙头企业”等十余项国家级、省级荣誉,更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板。

夕阳的余晖里,黛青山研学基地,孩子们沿着当年修复矿坑的路线,亲手采摘石榴嫩叶,在老师的指导下揉捻、晾晒,制成带着清甜果香的叶茶;他们还可以认养一棵石榴树,定期回来松土、修枝……让“绿水青山”的种子在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

如今,一幅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业更兴的美丽新画卷,正在淄博徐徐铺展,书写着矿山修复从“破题”到“蝶变”的生动答卷。

(全媒体记者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