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淄博晚报

出伏后的养生之道

日期:08-22
字号:
版面:第A05版:A05       上一篇    下一篇

8月18日末伏结束,8月19日正式出伏。淄博市迎来了一年中最特殊的“秋老虎”时节。气象数据显示,近期我市日间最高气温局部高达39℃,最低温度也在25℃以上。这种昼夜温差加大的“阴阳交替”天气,让人体调节系统面临考验。淄博市市级机关医院主治中医师马宏洋指出:“出伏是全年养生的关键转折点,此时若能遵循科学调理原则,可有效减少秋冬季节多发病的发生。”

调养原则:

把握“收”“养”二字诀

“夏季主‘长’,秋季主‘收’,出伏养生的核心在于顺应自然界阳气收敛的规律。”马宏洋解释,夏季人体新陈代谢旺盛,能量消耗大,出伏后若仍沿用夏季的生活模式,易导致阳气外泄、阴液耗损。

起居调摄方面,建议采用“早卧早起”的作息模式。“与夏季相比,就寝时间可提前30分钟,早晨则可适当早起感受晨光。”马宏洋举例说,市民张先生坚持出伏后每晚10点入睡,清晨6点半起床散步,一周后便感觉白天精力更充沛,“这是因为顺应了‘秋收’的自然规律,让身体得到充分修复。”

运动强度需逐步调整。“夏季适合游泳、长跑等高强度运动,出伏后则应转为太极拳、八段锦等温和项目。”马宏洋提醒,运动后切忌贪凉,市民刘女士上周打完球后对着空调吹,次日便出现颈肩疼痛,运动后毛孔张开,骤遇寒气易引发筋脉拘急。

润燥清补:

饮食调理讲“平衡”

“最近总觉得口干舌燥,喝水也不解渴。”市民王女士的困扰颇具代表性。马宏洋分析,这是典型的“秋燥”表现,出伏后空气中湿度下降,人体津液易随呼吸、排汗流失。

润燥食材的选择有讲究。马宏洋推荐了“五汁饮”:梨汁、藕汁、荸荠汁、麦冬汁、鲜芦根汁混合饮用,这些食材性凉味甘,能滋阴润燥且不损伤脾胃。马宏洋特别提醒,秋季润燥不宜依赖冷饮,市民李先生用冰银耳羹解渴,反而出现腹胀腹泻。生冷食物会阻碍脾胃运化,建议温热食用。

清补原则需贯穿饮食调理。出伏后脾胃功能较弱,盲目进补会加重消化负担。马宏洋展示了医院制定的“秋日清补食谱”:早餐用小米山药粥搭配蒸南瓜,午餐可选用冬瓜虾仁汤、清炒丝瓜,晚餐则以百合莲子粥调理。马宏洋说,这类食材既能补充夏季消耗的能量,又能避免秋季积热。

常见病预防:

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出伏后温差增大,是感冒、气管炎的高发期。对于有高血压、冠心病的市民,马宏洋建议早晚测量血压,秋季血压容易波动,要按时服药,避免情绪激动。出伏后要注意腹部保暖,晚上睡觉盖好被子,别让脾胃受凉,不然容易拉肚子。

防呼吸道疾病要注意温差调节。马宏洋建议,早晨出门可备一件薄外套,避免受凉;室内空调温度不宜低于26℃,且需定时开窗通风。

防心血管波动需监测基础指标。高血压患者应增加血压测量频次,若出现持续波动需及时就医调整用药。防胃肠功能紊乱要管住嘴。少吃辛辣刺激、生冷油腻食物,饮食宜温软易消化。

出伏养生的关键,在于顺应季节变化、调整生活节奏。正如马宏洋所说:“不急于大幅改变,而是循序渐进地让身体适应秋季特点,才能为健康过冬打下坚实基础。” (全媒体记者张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