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耿雪 实习生 袁溪悦
记忆永不褪色,历史仍有回响。
在淄博市博物馆的《红色淄博》展厅里,一本泛黄的画册静静陈列在恒温恒湿的展柜中。
“我们馆里共有四件一级近现代(革命)文物,其中包括马耀南日记、‘一门忠烈’木匾、‘威武大将军’火炮以及这本《红军的生长壮大》画册。这本画册历经78年的岁月,虽没有华丽的装帧,但它记述了我军从诞生到发展、壮大的重大战斗事件,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8月20日,淄博市博物馆文博副研究馆员刘骏对记者说。
文物不语,想要通过展示来了解文物的历史和全貌并不容易。但从事文博研究多年的刘骏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她的讲述引领着我们走近这本画册,了解画册背后的故事。
珍贵的国家一级文物
“这本《红军的生长壮大》画册长约19厘米,宽14厘米,简要记述了1927年8月1日至1945年8月25日期间红军的发展历程。画册由张店区方金铎同志捐献,是方金铎同志1945年在鲁中军区九师通讯班工作时学习使用的画册,非常珍贵。”站在展柜前,刘骏向记者娓娓道来。
画册的诞生,离不开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在相关精神的鼓舞下,山东抗日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相继创作出一大批影响广泛的优秀作品。1946年,在胶东解放区出版发行的《英勇奋斗十八年,从红军到解放军》画册就是其一。
据考证,淄博市博物馆里的这本画册是《英勇奋斗十八年,从红军到解放军》画册的上册,该文物在展出中被命名为《红军的生长壮大》画册。该画册封面已经遗失,内页有缺页,现存29页,纸质泛黄,每一页下部边缘有裂痕,部分破损脱落。但正是这样一本“不完整”的画册,在1998年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一级近现代(革命)文物鉴定专家组全国巡回鉴定中,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它的珍贵,在于真实再现了一部史诗般的人民军队发展历程,对于当时的战士和人民群众来说,这不仅是一本读物,更是硝烟中坚定信念的精神坐标。”刘骏感慨地说。
记录历史更在记录初心
驻足展柜前,仔细欣赏翻开的画册页面,浓郁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左侧是名为《铁流两万五千里》的画面,右侧是简洁的说明文字,一图一文的搭配,生动地展现了《冲过乌江天险》的战斗过程,让人看后印象深刻。
“整本画册采用的是木刻套色版画连环画的形式。你看,这红、黄、黑三原色的运用,让画面特别有力量。”刘骏指着页面介绍说:“套色印刷需要多次校准版面,稍有偏差便会模糊。这本画册,套色特别准确,中间色调过渡自然,在当时物资匮乏、印刷设备简陋的年代,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真是太不容易了。”
画册不仅印刷优良,编创团队的阵容更是藏着“时代密码”。画册扉页标注的编著者有师征、沈炎、伯华、文仪、高七、邓果,他们在当时都是出类拔萃的文学、艺术人才。创作中,他们不仅用饱含激情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幅斗志昂扬、色彩斑斓的壮丽画卷,更是厘清了军队的发展脉络,很多历史时期的划分和重大事件的选择,至今仍在沿袭使用,对于后续我军历史文献的出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画册的“前言”里,编创者写下这样一段话:“这是一部火与血的斗争史,十八年,整整十八年,我们从血泊中站起来……”如今读来,仍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炽热情感。他们不仅是在画历史,更是在记初心,记着军队从哪里来,记着军队为谁而战。
从历史回声到红色教材
画册里面都有什么?翻阅文物资料照片,我们看到该画册卷首列出了从红军到解放军英勇奋斗的十八年中(1927年8月1日至1945年8月25日)的大事年记,分为“红军的产生与发展”“反围剿”“长征”“为实现抗日而奋斗”“解放区战场的开创”“最艰苦的二年”和“从再发展到胜利”七个部分,每一部分事件的时间、地点和具体内容,都有着详细的记述。
资料照片显示,该画册《目录》中列三大部分内容,历数了我军从诞生到发展、壮大的重大战斗事件。第一单元为“红军的生长壮大”,包括南昌暴动、红军的生长、三湾改编等九个部分。第二单元为“铁流二万五千里”,包括冲过乌江天险、巧计夺取金沙江、爬雪山、过草地等十个部分。第三单元为“为实现抗日而奋斗”,包括“八一”宣言、东渡黄河、北上援绥等五个部分。整本画册生动地反映了英勇的人民军队艰苦战斗、争取民族解放的光荣历史,并且文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激昂,读后不免令人心潮澎湃,对红军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这本画册依然履行着它的使命。淄博市博物馆每年都会在红色文物进校园、“小齐苗”志愿服务培训等活动中带着它的故事来到孩子们的身边,用一个个战役的过程和英雄事迹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红色的种子。“它不再是单纯的文物,而是活的爱国主义教材。”刘骏说。
展柜里的画册仍在静静“讲述”,29页纸,装下了十八年烽火;几抹色彩,画出了军队的初心。它就像一把钥匙,让我们能打开历史的门,看见那些在战火中坚守信念的人,看见“人民军队为人民”的承诺,从过去到现在,从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