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耿雪
“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不惜惟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在淄博市博物馆《红色淄博》展厅里,一方青灰色的邓恩铭使用过的墨盒,总被参观者久久凝视。透过它,人们仿佛看到了那个30岁从容就义的革命先驱邓恩铭,在狱中执笔写下诀别诗的身影。诗中的坚定信念和对理想的忘我追求,跨越时空,震撼着每一个参观者的心灵。
是文物,更代表一种精神
“邓恩铭,贵州荔波人,中共一大代表,中国共产党在山东的早期负责人……”8月19日上午,来自博山的初中学生宋欣一望着展板上邓恩铭的简介,轻声诵读着。
“我们现在生活的和平年代,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这次带孩子来观展,就是要通过一个个革命文物,让她了解那段腥风血雨的历史,懂得当下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感受到革命先驱为了理想、信念,甘愿付出生命的大无畏精神。”宋先生感慨地说。
这方墨盒,不仅是一件文物,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展台里,邓恩铭使用过的墨盒和砚台并列摆放。盒盖表面浅刻油灯、笔海图案,刻画简单。墨盒中,内嵌金属泛起的绿色锈迹和纹路引人遐想。“正是这个墨盒,陪伴了邓恩铭一封封家书的书写,见证了邓恩铭的革命奋斗之路。”馆内讲解员对记者说。
投身革命,矢志不渝
邓恩铭出生于贵州省荔波县一个水族农家。1917年,16岁的他怀揣着读书救国的志向,奔赴山东济南投奔堂叔求学,凭借优异成绩被山东省立第一中学录取。在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新青年》《新潮》等进步书刊如同一束束光,照亮了邓恩铭的思想之路。他积极投身“五四”运动,凭借出色的组织能力和坚定信念,逐渐成长为学生领袖,并与山东第一师范学生王尽美结为亲密战友。
1920年11月,邓恩铭与王尽美等人组织成立“励新学会”,学会出版了以介绍新文化、新思想为宗旨的《励新》半月刊。1921年初,他们在济南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同年7月,邓恩铭、王尽美作为山东代表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山东的早期负责人,踏上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征程。
1922年1月,邓恩铭赴莫斯科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受到列宁的亲切接见。这次经历让他的革命信念更加坚定,也为他之后的革命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学校学习和投身革命的十几年间,书信成为邓恩铭与远在贵州家人联系的纽带。如今留存的十几封家书,字里行间满是他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和深厚的革命情怀。
1924年,他在给父亲的家书中写道:“儿生性与人不同,最憎恶的是名与利,故有负双亲之期望,但所志既如此,亦无可如何。”面对家人希望他求取功名、光宗耀祖的期盼,邓恩铭不为所动,他的心中只有共产主义事业,即便叔父中止经济援助、父母催逼回家结婚,也无法动摇他的革命决心,他在回信中明确表示“儿主张既定,决不更改”。寥寥数语,展现出对革命事业的执着与忠诚。
心系群众,无畏斗争
邓恩铭始终关心群众疾苦,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感情。他在给父亲的家书中说:“无论做官为宦,总要处处体贴老百姓,不用助人为恶,剥夺人民。”
中共一大后,邓恩铭深入工人群众,积极开展工人运动。1922年,在他的领导下,淄博矿区工人很快组织起“矿区工会淄博部”,并建立了洪山矿区党支部,这是淄博矿区第一个党支部,成为动员矿工与反动势力顽强斗争的坚强后盾。1923年,邓恩铭来到青岛进行革命活动,在青岛四方机厂,他帮助改造“圣诞会”,鼓励工人团结斗争;在胶济铁路大罢工、日商纱厂工人罢工中,他始终站在工人一边,为改善工人生活窘况而努力,提出多项复工条件,最终取得罢工胜利,成立胶济铁路总工会。
邓恩铭一生多次被捕入狱,面对敌人的酷刑和死亡威胁,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对革命的信心从未动摇。
1925年11月,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机关遭破坏,邓恩铭被北洋军阀逮捕入狱,遭受残酷折磨。后因在狱中肺病病情恶化,经党组织多方设法营救,得以保外就医。1929年因叛徒出卖,邓恩铭再次被捕。虽然受尽折磨,但他在法庭上和监狱里同敌人作了英勇的斗争,并在1929年4月和7月分别组织领导了两次越狱斗争,使7名同志先后脱险,自己却因身体病弱未能逃脱。1931年4月5日,邓恩铭与其他21名烈士英勇就义,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