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过“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初高衔接”,“高大衔接”你听说过吗?
在北京市海淀区一家教培机构的教室里,挤满了来听课的学生和家长。教室角落立着块海报,上面写着“大一新生暑期蓄力,入学抢跑一步”的标语。
这种“高大衔接班”专门面向准大学生,让他们在高考后的暑假提前学习高数、大学英语、大学编程等课程,强调“赢在大学起跑线上”,甚至还有教培机构推出了针对大一新生的“保研陪跑”产品。
考上大学了,还要上“高大衔接班”吗?所谓的“高大衔接”究竟需要衔接什么?
如果说“幼小衔接”是为了让孩子学习拼音和算术,“小初衔接”是帮助孩子应对初中课业难度,“初高衔接”是帮助学生平稳过渡到高中自主学习模式,那么“高大衔接”则是把焦虑从“升学竞争”直接延伸到了“大学适应”。
“高大衔接”课程主要集中在大学英语、高数等“硬核科目”,单科收费近千元,25天的填鸭式“大学预备营”甚至高达一万多元。为了宣传招生,有推销人员直言“高考英语147分的孩子都在学”。
但仔细想想,这种“抢跑”有必要吗?
复旦教授马臻曾算了一笔账,高中毕业生从七月下旬拿到录取通知书,到八月底报到,只有一个月左右的空窗期。这段时间与其急着补大学课程,不如先搞清楚“自己到底想学什么”。他提到,近年来高考生中,很多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停留在“道听途说”:培养方案没看,院系网页没研究,更没有亲身经历大学学习,缺乏对专业和院系的认知。入学后,要么因“不喜欢”的专业而迷茫,要么因“管得太多”的高中模式导致自驱力弱,反而陷入“网络游戏依赖”。
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家长们的焦虑始终像一根“接力棒”,从“不能输在起跑线”传到“不能输在大学起跑线”。
二
这场围绕“高大衔接”的热潮,表面看是家长对孩子未来的“未雨绸缪”,实则是一场被焦虑裹挟的教育“抢跑游戏”。当“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初高衔接”已成家长圈的“必修课”,“高大衔接”为何突然成为新的“流量密码”?
家长的“教育包办”惯性。家长们习惯性地把孩子的成长视为“可量化的工程”,从“赢在幼儿园”到“赢在大学起跑线”,始终想用培训课程替代孩子的自主体验。幼儿园学拼音、小学学奥数、初中补物理、高中冲竞赛、大学……当然要提前学高数。可家长们忘了,大学的魅力恰恰在于“不可设计”:学生们可能因一堂选修课爱上哲学,可能因一次社团活动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可能因一场辩论赛重构对世界的认知。而“高大衔接”似乎把大学拉回到了中学时期的应试轨道,用“刷题+抢跑”的方式,剥夺了孩子探索的权利。
机构的“焦虑营销”。“高大衔接”的宣传堪称“精准打击”:为了“收割”用户,一些培训机构进行新生焦虑营销,直接将“打破挂科率高魔咒”“提前锁定评优、奖学金及保研资格”“缓解高中、大学知识断层焦虑”等写进营销话术,刻意营造一种紧张感,仿佛不衔接就要落后于人,衔接了就可以高枕无忧。这种“引导”,不断加深着家长与学生的焦虑。家长们担心如果孩子在大学掉队,就会输在就业的起跑线上,而教培机构恰恰抓住了这一点,把“高大衔接”包装成“必须买的保险”,让家长心甘情愿掏出钱包。
社会的“抢跑文化”延续。从“幼小衔接”到“高大衔接”,教育内卷的链条正在不断延长。“普及化教育”时代的大学生需要拼GPA、拼保研、拼实习、拼竞赛,甚至拼“提前学的速度”。现在的学生,从高中就开始卷“大学准备”、卷“转专业”、卷“双学位”、卷“跨专业保研”,他们的大学,似乎并不是“探索的旷野”,而是“被设计的赛道”。
三
“高大衔接班”现象本质是以“知识灌输”替代“能力培养”,以“应试逻辑”替代“大学精神”。那么,真正的“高大衔接”应该衔接什么?
从“求同”到“存异”。中学教育的核心是“求同”,老师划重点、家长盯进度,学生的目标是在标准化答案中争夺高分;而大学教育的核心则是“存异”,同一历史问题可能有七八种观点,同一社会现象需要跨学科解读,同一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真正的“高大衔接”,接的是认知,而非当培训机构的“韭菜”,对于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学生来说,最需要衔接的不是去参加培训机构的各类培训“抢跑”,而是在暑期休整的同时,找到自己未来发展方向和学习动力,做好生活上、心理上、专业学习、职业规划的准备。
高考后的暑假,是“成长空隙”,是“修复自我”的时间,可以去旅行,看看世界的辽阔;可以去实习,了解社会的真实;可以读一本“无用”的书,培养兴趣;可以和朋友聚会,感受青春的温度。这些看似“无用”的经历,恰恰是“有用”的,比提前记住几个高数定理更重要的,是学会自己规划时间、判断价值、应对未知,是青少年重新认识自我的必要留白。
从“被人安排”到“自主规划”。大学是“道术将为天下裂”的知识丛林,强调自由开放、探索人生多种可能,与以“做题为王”的高中有着本质区别。家长应作为孩子的引导者与支持者,而非决策者。比如,在面临大学专业选择时,家长可协助孩子分析不同专业的特性与发展前景,但最终决定权应交由孩子,尊重其个人兴趣与志向。
同时,家长应积极鼓励孩子参与社会实践。无论是打工、旅行还是志愿服务,这些经历都能有效锻炼孩子的能力、积累社会经验、拓宽视野,并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关键素养。
当“高大衔接”试图把大学变成“第二场高考”时,我们该做的不是跟着卷,而是对孩子说:“慢慢来,我陪你。”愿每一个准大学生,都能在大学的旷野里走出自己的路。 (据《山东宣传》)